洞头县海洋与渔业局2006年海洋与渔业工作情况和2007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08-03-17 14:30:58 浏览次数: 来源: 字体:[ ]
  • 索引号:
  • 001008003006015/2008-00267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区海洋与渔业局
  • 成文日期:
  • 2008-04-2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洞头县海洋与渔业局文件

洞海渔〔2007〕1号                 签发人:林汉画

洞头县2006年海洋与渔业工作情况和2007年工作思路

一、2006年工作情况

2006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全省海洋与渔业工作会议和全县三级干部大会暨发展半岛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发展现状和目标要求,积极应对当前严峻渔业形势,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强化指导服务,夯实各项基础,海洋与渔业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全县渔业总产量14.76万吨,总产值6.7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6%和上升2.7%。

(一)积极应对困难,捕捞生产引导调整成效明显。受春夏汛柴油价格攀升及海况资源较差双重影响,今年我县除单拖渔船外,大部分双拖渔轮均提前停港休渔。针对春汛以来大部分双拖渔轮生产欠佳而单拖作业生产较好的实际,我局专门组织鹿西乡有意兼作单拖生产的部分双拖渔民,赴本县岙仔和苍南两地参观学习,进一步了解渔场和市场,为开展双拖兼作单拖生产打下基础。全年共新增双拖兼作单拖渔轮10对。秋冬汛以来,气候、海况总体较好,拉动全年捕捞效益上升,使全年捕捞效益总体同比略有增长,全年双拖作业最高产值310万元,平均210万元,单拖作业最高产值130万元,平均110万元。应对柴油价格上升情况,大力提倡科学生产、降本增效,并按照省市关于油价补贴工作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认真做好油价补贴工作的落实,弥补作业单位生产用油支出,减轻渔民负担,今年分两批共落实柴油补贴专项资金2578.2万元,其中捕捞2509.6万元。双拖兼作海南生产渔轮3对,产值最高100万元,平均70万元。

(二)突出发展重点,养殖质量效益服务得到提升。一是努力推进种子种苗改良培育,根本解决养殖苗种瓶颈问题。协同省养殖所、上海水产大学及有关企业引进“申富1号”紫菜良种开展培苗试验,培育面积,培育成功80亩紫菜良种,并在霓屿、大门进行试养推广,解决传统紫菜品质老化问题,实现更新换代;联合洞头县鹿丰羊栖菜研究所等单位分别在我县东臼、黄岙及舟山沈家门、山东荣成等地开展羊栖菜人工育苗,成功解决4000亩养殖种苗,缓解羊栖菜苗种紧张局面。二是积极拓展养殖发展空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做好元觉相思岙养殖新海区规划和防浪设施建设,使全县新增养殖用海面积1700亩;“走出去”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县共有160多人在山东、大连、连云港以及本省的临海、玉环等地发展滩涂、围塘养殖,养殖面积达3000亩。全年羊栖菜养殖规模13850亩,产量6830吨,紫菜14730亩,产量844吨,“两菜”规模近3万亩。三是养殖层次与质量提升。抓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开展海参工厂化与低坝高网试验养殖,黑鲍工厂化与网箱养殖试验,摸索总结名贵养殖新品种和新技术开发,着力提高养殖结构层次和效益,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抓标准化养殖推广,加强养殖标准化示范建设,共建立7个羊栖菜和3个紫菜标准化养殖示范区,推广标准化生产知识和技术,促进规范、健康养殖;抓深水网箱的调整、优化,规范养殖操作,引导发展黑鱼免黄姑鱼等新优品种,促进深水网箱养殖效益提高。四是抓好科研项目实施工作。结合产业发展实际,认真做好《羊栖菜工厂化大规模苗种繁育》、《深水网箱防浪设施建设及配套完善》等项目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五是以渔农民素质培训工作为重点,着力抓好渔业科技推广和普及。全年共举办渔业实用技术培训、“双转”培训2期,参训人员117人。六是根据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职责与任务要求,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做好优质、安全产品培育,加强无公害“双认证”建设,全县共新增省级无公害养殖基地4个,新增无公害养殖面积,有5个产品获无公害水产品认证。

(三)提高服务质量,水产品流通加工发展迅速。根据我县的实际,主要做好水产品流通加工业发展的引导和服务工作。一是加强信息沟通与服务工作。随着半岛通车,更加关注市场变化,抓好信息反馈,积极申报水产加工项目,参加各种产品博览会、推介会,积极维护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便利了流通,节约了销售成本;深入企业开展调研,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今年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3家,总产量4600吨,总产值1.5亿元,水产品出口创汇650万美元。今年新增通过ISO9000系列认证企业3家,通过省级无公害产地认证4家,国家级无公害产品认证5家,市级知名商标2个,市级名牌产品1个,获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成立渔业专业合作社3家。二是出台奖励政策。今年县委2号文件在水产品精深加工、新增设备和技改投入、培育龙头企业与营销大户、创建品牌与水产品销售工作方面均有了较大的政策倾斜。着力培育海水养殖产品及活海鲜运销等营销力量,着力培育苗种繁育、水产品加工等渔业龙头企业,并给予奖励。

(四)重视安全生产,海洋与渔业行政管理力度不断加大。一是进一步抓好海洋与渔业法律法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宣传,共发放安全生产宣传资料3000余份。二是建立了定期巡航检查制度,开展经常性的海上渔场、重要航线和港岙口安全检查,在“十一”期间开展渔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实行人船挂钩蹲点,严肃查处违规生产和不适航渔船“带病”出海、违章搭客、超航区超抗风力航行作业、在大轮航线锚泊等违法违章现象,共依法处罚渔船101艘,其中94艘渔船涉及违反安全生产规定,1艘休闲渔船停航整顿。三是积极做好渔业从业人员技术技能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渔民的安全防范和应对能力,全年共举办2期小型渔船“机驾合一”和上岗培训班,参训渔民114人;在鹿西乡和洞头本岛各举办1期职务船员培训班,参训渔民352人,同时开办2期安全合格证培训,参训渔民414人;举办“四小证”培训班5期,参训渔民968人。四是做好船东互保工作,提高渔民群众灾后重建能力,努力减轻受灾渔民负担。今年共为3274位渔民和164艘渔轮办理入保手续,保费达195万元;妥善处理9.19事故的理赔工作,稳定了渔业生产。五是继续抓好伏季休渔管理工作,开展“护渔2006”渔业专项行动,伏休期间开展检查45次,参检人数725人次,查处渔业违法案件175起。六是加强海洋管理。做好赤潮监视监测,强化海域使用审批及管理,完成《洞头县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工作,洞瑞线和与龙湾线海域划界工作圆满完成,洞乐线县际海域勘界也已全面勘定,即将由市政府下文认定。海洋监察工作进一步深化,共检查交通、工矿、围海项目12个,罚款11.48万元,圆满完成了创优执法示范工作任务。七是加快推广渔船救生设备更新换代,为渔船配备气胀式救生衣1900件,救生圈500个,灭火器350台,烟火信号弹1152个,静水压力释放器297个,救生筏200多个。八是加大渔业投入品监管力度。开展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检测,加强养殖产品渔药残留监控,认真做好饲料、渔药等养殖投入品使用日常指导和监督管理,促进全县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全年共送检美国红鱼、真鲷、缢蛏、泥蚶等主要养殖鱼贝类样品70个。九是做好休闲渔业的规范和休闲渔船的管理,实施休闲渔船“四定”管理,引导休闲渔业有序规范发展。

(五)注重工程质量,渔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展有序。东沙渔港建成已有效发挥渔船避风功能,并历经数次台风考验表明质量安全。中心渔港防波堤工程,完成爆填堤心石3 4万方,堤头填爆进尺的目标已完成,完成投资7000多万元。中心渔港渔用码头工程已完成驳岸工程的70%工程量,累计完成投资1400万元。为使渔港建设和后方配套的同步发展,加快渔港经济区建设步伐,总投资2900多万元的中心渔港后方陆域配套一期工程的已开工建设。人工投礁工作稳步开展,全年进行了2次投礁,共投5000多立方空体,使全县投礁总数达20艘、17400多立方空体;增殖放流工程完成投入73万元的招投标,已完成在休闲人工鱼礁区放流黑鲷、真鲷等品种的首批投放工作。

2006年我县渔业发展形势总体来说是好的,但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捕捞渔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近海渔业资源继续衰退,油价连连上涨,2006年初4980元/吨,到年底上升到近5700元/吨,造成了捕捞生产成本的增加,渔民难于出海生产,致使春汛以来大部分双拖渔轮停港休渔。南海捕捞生产,一方面由于跨区生产,技改投入较为困难(如网具通讯等);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海上运销船只,渔轮需要靠岸自行销售鱼货,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也影响了连续性生产。二是羊栖菜销售前景不容乐观。受国外市场订单减少及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今年羊栖菜收购价下降,产品出口价也下滑,尽管单产提高,养民实际收入并没有比上年增加。三是养殖品种和工具性能等仍受较大制约。紫菜品种严重老化,影响正常生长和菜质,导致产量、产值逐年下降;网箱养殖鱼类品种结构仍较单一,缺乏价高质优、生产快、易推广的当家品种,影响生产效益提高,此外,网箱养殖在工具结构性能方面(如抗风浪)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优化。四是渔业产业化水平低,抵御风险能力弱。突出表现在水产加工企业原始积累少,技改投入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低,品牌意识弱,科技含量不高,品种单一,档次较低,渔业专业合作社尚处在新生状态,产供销的结合度不够。五是渔农民转产转业难度仍然大,渔业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二、 2007年工作思路

随着半岛工程的建成通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必须充分利用海岛独特的海洋资源优势,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政策,进一步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努力实现渔业经济向海洋经济的转型。2007年渔业发展必须要有新的思路,海洋与渔业工作措施也必须有所调整侧重。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和产业调整为突破,以提升海洋与渔业管理工作水平和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质量为目标,优化产业,强化管理,深化服务,努力建设海洋强县和现代和谐渔业,实现安全与效益兼顾、速度与质量并举,为发展半岛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适度调整,注重优化,切实稳定渔业一产。充分发挥国家政策的指导作用,切合洞头渔业实际,在抓好稳定的基础上,适度调整海洋捕捞产业结构,使捕捞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捕捞生产效益更加明显。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做好海南第二捕捞基地建设,提倡节能增效、双拖渔轮春汛兼作单拖生产和安全保险工作。在原有养殖基础上,着重缓解苗种瓶颈制约,继续抓好羊栖菜人工育苗和紫菜品种改良。引进望潮、美洲黑石斑、半滑舌鳎等新品种养殖、推广海参工厂化和鲍鱼网箱笼养等新技术。适度拓展风险海区养殖,积极做好元觉相思岙、霓屿西南片、大瞿西片等新海区的规模化养殖工作。鼓励“走出去”养殖,重点在紫菜养殖、羊栖菜人工培苗和滩涂贝类、围塘养殖上提高规模效益。引导渔民开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生产,并努力在标准化、质量安全、转产转业上下功夫。

    (二)积极引导,增进服务,认真做好水产品流通加工充分发挥陆岛相连的区域优势,主动承接温州鱼市场的迁移,海连渔场,陆联市场,做好浙南水产品交易市场筹建前期工作。要切实做好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发的协调工作。积极推行“内联外引”,推进渔业产业化。“内联”就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优胜劣汰,以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促进企业产业升级,以点带面,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鼓励渔业龙头企业强强联合,有利于发挥企业优势,做到功能互补,有利于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抵制风险能力,从而推进渔业产业化。“外引”,就是积极推行招商引资,精心包装项目,引进内外资、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

    (三)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大力发展渔业相关产业。重点开展鱼类活销、活运,拓展网箱鱼类销售渠道。大力发展大马力冰鲜运销船和冷冻、活水交易车,培育一支实力较强的海陆互动的运销队伍,初步培育流通中间链,为今后建立海产品物流中心打下基础。面对加入WTO和国内外旅游业蓬勃兴起,要以渔港为依托,充分利用海岛资源优势,结合旅游餐饮服务业,加大对休闲渔业等渔业第三产业开发力度,拓展渔业发展空间,解决渔民转产转业出路。重点发展一批以垂钓为主,集养殖基地观赏、海鲜品尝、旅游度假、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做好休闲渔船的协调审批办理工作,营造即安全又宽松的发展环境。

    (四)加快建设,加大开发,努力建设渔港经济。 随着半岛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洞头县作为温州市实施“一港三城”新一轮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区位优势显得更为突出。温州(洞头)中心渔港已纳入国家级中心渔港建设计划,渔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其综合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重要。因此,要抓住机遇,统筹考虑渔业相关产业综合开发和堤、码头、路、景等功能相互配套。要完善渔港经营机制,出台优惠政策,努力探索新型经营机制,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土地、信息等生产要素向渔港集聚,实现渔港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渔港资源利用率和贡献率,促进渔港经济区的形成。要加快东沙渔港综合开发,进一步加快休闲型海洋产业发展,做好与海岛旅游结合的文章,大力发展海鲜餐饮业、海上运动和渔文化休闲渔业。

(五)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狠抓海洋与渔业综合管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开展创优示范管理执法大队工作,强化渔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进一步做好伏季休渔管理、海域使用管理工作。进一步制定落实渔业优惠政策,做好近外海渔船安全救助系统建设和渔业保险工作,鼓励渔船编组生产,加大渔船自救互救奖励幅度,大力提高渔业安全事故预警预报能力和救助水平。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管理,继续抓好人工鱼礁建设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加强海洋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努力减轻灾害损失。加强养殖、水产种苗生产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切实维护养殖生产秩序。

      二○○七年一月五日

主题词海洋  渔业 工作  总结

主送:局属各单位

抄送:省海洋与渔业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县委办、县府办、

各乡镇,林琼副县长

洞头县海洋与渔业局办公室         月5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