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
东屏镇2005年及“十五”期间工作总结和
今后五年及2006年工作思路
一、“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五”以来,东屏镇立足海岛特色优势,深入实施“渔业稳镇、实业立镇、旅游兴镇、科教强镇、依法治镇、文明建镇”战略,综合经济实力得到明显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十五”期间,共淘汰渔轮43艘,落实渔农民转产 人,发展冰鲜运销船35艘,羊栖菜养殖面积达 亩,深水网箱260口,紫菜1200亩,鼠尾藻160亩,建成了省羊栖菜无公害养殖示范园区和深水网箱养殖基地。紧紧围绕“依托渔业办工业”的思路,大力发展临海型实体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 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 倍,年均递增 %,实业立镇战略显现出规模效应。做好旅游宣传文章,积极打造旅游品牌,将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与城镇总体发展规划相结合,提高旅游层次和品味,以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深入开展星级文明城镇创建,全面开展“生态镇”和“双整治、双建设”活动,城镇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高度重视教育工作,通过了省级教育强镇创建验收。大力开展计生优质服务创建活动,计生工作连续多年保持全县领先地位。全面启动“平安东屏”建设,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镇16个行政村党支部有11个达到省、市、县“先锋工程”建设先进组织标准,镇党委连续2年被市委评为“先锋工程”建设先进党委。
二、2005年主要工作
2005年,我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半岛经济,全面建设平安洞头”的工作部署,积极调整发展思路,着力缓解要素制约,努力克服台风、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影响,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协调、健康发展。1-11月份,全镇实现社会经济总产值为 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 %,同比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 万元,同比增长 %;第二产值为 万元,同比增长 %;第三产业产值为 万元,同比增长 %。渔农民人均收入 元,同比增长 %。
(一)渔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渔业经济增效增收。今年以来,加快渔业结构调整步伐,淘汰和转业185马力渔轮5艘,新增冰鲜运销船 艘,引导12艘双拖渔轮,开辟南海作业渔场。积极鼓励和支持养民,实施“北育南养”战略,在山东等地成功培育苗种4000多亩,认真抓好养殖海区定权发证工作,开展海区航道清理,确保养殖业的规范、健康发展。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用地用水、资金融通等方面的困难,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销会、博览会,进一步抓好开放型经济和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深入开展“百业千企”创安活动和安全生产“铁网二号行动”,整改安全生产隐患50多处,巩固社保扩面和养老保险成果,开展“和馨行动”。
旅游效益逐步提高。加大“旅游兴镇”战略实施力度,充分利用渔村特色明显的优势,做好竹屿海上生态休闲园的招商引资,加快大巨渔家村落保护和开发,鼓励东岙顶和东岙的群众发展“渔家海鲜”,使旅游业成为我镇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二)各项社会事业更加进步。
继续实施“双整治、双建设”、“五进村”以及“小康示范村”活动,开展“一沿三区”私墓迁移、“青山白化”专项治理和“两违”整治大行动。大力实施整庄整治生态镇村建设,认真抓好地质灾害点监测、治理工作,继续实施林相改造,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提升城镇新形象。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全面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深化禁毒、反邪教、反盗窃专项斗争,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进一步健全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防范体系,取得了抗台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加快科技服务网络建设,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技下村活动。高度重视教育强镇创建,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大力开展计生优质服务镇创建,以性别比专项治理和“计生百日攻坚大行动”为重点,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全面开展“四优一满意”活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扶贫力度,组织受灾群众开展灾后自救工作。健全渔农村疫病防控体系,全面开展食品卫生安全整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禽感防治工作,加强国防教育,深化民兵预备役队伍建设。
(三)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
围绕“先锋工程”创建,全面加强农村、学校和企业的党建工作,深化党员示范日、党员示范户、党员示范岗等三示范活动,完善党员分层量化积分制考核、流动党员管理和星级管理等三项举措。加强对村后备干部、党员的培养和教育,顺利完成全镇16个行政村的两委班子换届工作。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完善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永葆党员先进性。切实开展“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规范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视工青妇和老协、统战、宗教、民族、老干部等工作,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构建反腐倡廉体系。
三、今后五年工作思路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全面发展半岛经济的重要五年,是东屏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再创佳绩的关键五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走持续发展道路,努力把东屏建设成为更具魅力、更具活力、更具实力的现代化滨海城镇。在产业方面,依托渔港优势,在稳定捕捞、巩固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渔船补给、水产贸易、休闲渔业、加工制造、水产品加工流通、海洋旅游等服务行业,打造特色环洞头渔港经济产业带。在发展目标方面,力争到2010年全镇基本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即: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渔港经济特色明显,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口计生工作及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在发展措施方面,继续深入实施“渔业稳镇、实业立镇、旅游兴镇、科教强镇、依法治镇、文明建镇”六大战略,全力打造魅力东屏、平安东屏、文化东屏,扎实推进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和党风廉政建设,为东屏经济社会发展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2006年工作安排
2006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十一五”规划为统揽,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依托魅力东屏、平安东屏、文化东屏三大载体,突出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党风廉政三项建设,着力推进渔业稳镇、实业立镇、旅游兴镇、科教强镇、依法治镇、文明建镇六大战略,全面实现我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2006年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社会经济总产值达到 亿元,比上年增长 %,渔农民人均收入达到 元,比上年增长 %,村集体经济达到 万元,比上年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以内。
(一)依托三大载体。
大力构建“魅力东屏”。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为抓手,扎实推进村庄整治工作,以“生态镇、村”创建和绿化工作为重点,推进“绿色东屏”建设,加快中心村、中心街建设步伐,塑造东屏新形象。
着力建设“文化东屏”。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社会和节约型社会活动,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着力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丰富东屏旅游文化内涵,集中精力、财力建设好“东海明珠”等一批文化设施,加强特色文化保护,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文化大镇”。
全力打造“平安东屏”。学习推广“枫桥经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扎实推进“平安社区”、“平安海区”、“百业千企”三个层面的创安活动。继续加大养老和失业保险扩面力度,稳步推进医疗保险,健全完善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积极构建扶贫帮困的长效机制。
(二)突出三项建设。
致力于提高干部素质,扎实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对干部的培育培训,严格规范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行为。完善竞争上岗制度,加强干部岗位交流,继续在全镇深化党员分层量化积分制考核、民主评议、干部双向述职述廉三项活动,切实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致力于巩固执政基础,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扎实开展第三批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健全村账镇代理、村级财务审计等制度,努力提高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层次。
致力于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以构建具有东屏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主线,完善镇招投标中心建设,实现县乡村三级财务联网,进一步深化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三)推进六大战略。
推进渔业稳镇战略。坚持政策导向,积极引导渔民转产转业,鼓励渔民调整渔场,发展跨海捕捞,切实抓好养殖园区和基地建设,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加大对水产流通加工业的扶持力度,形成一批特色的水产品牌。
推进实业立镇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推进企业技术创新,重点扶持东启、三丰、良泰、海蕴、汇兴等骨干企业,引导渔粉加工企业联合生产,优化企业发展软环境,继续做好入园企业协调和服务。
推进旅游兴镇战略。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观念,提高旅游层次与品位,努力形成“一屏(神州海上第一屏)、两岙(大沙岙、东岙风景区)、三岛(竹屿岛、大巨岛、半屏岛)、四寺(中普陀寺、永福寺、观音堂、紫云道观)”的旅游格局,提高东屏旅游知名度。
推进科教强镇战略。强化对科教工作的领导,完善科技网络建设,加大教育投入,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继续优化教育环境,巩固和发展省级教育强镇创建成果,依靠科技和教育发展。
推进依法治镇战略。加强群众法制教育,深入开展“民主法制村”的达标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探索建立村民依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长效机制,构建和谐社会。
推进文明建镇战略。继续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探索文明村镇连片创建的新路子。深化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打好“计生百日攻战”。加强基层民兵组织建设,高质量完成年度征兵工作任务。继续推进青山白化治理和“一沿三区”私墓迁移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救济工作,做好残疾人住房改造和贫困户集中居住。进一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制度,力争投保率达65%以上,促进社会各项事业更快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