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规划信息 |
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 1
第一节 项目背景. 1
第二节 指导思想. 2
第三节 基本原则. 2
第四节 编制依据. 3
第五节 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 3
第六节 技术路线. 4
第二章 基本概况. 5
第一节 自然特征. 5
第二节 社会经济. 5
第三节 生态县建设的有利条件. 5
第四节 生态县建设的制约因素. 7
第五节 洞头县在温州市“一港三城”战略中的地位. 8
第三章规划目标和可达性分析. 10
第一节 生态县建设的目标. 10
第二节 生态县建设考核指标. 12
第三节 指标可达性分析. 13
第四章 生态功能区划. 15
第一节 生态功能区划. 15
第二节 洞头海域功能区划. 17
第三节 浅滩工程(洞头片)功能区划. 19
第四节 重点生态建设和保护区域. 19
第五章 生态县建设的主要任务. 21
第一节 以海洋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 21
第二节 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 26
第三节 山海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 28
第四节 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口生态体系. 32
第五节 科学高效的能力支持保障体系. 33
第六章 洞头生态县建设的支撑平台. 35
第一节“二连”. 35
第二节“三港”. 36
第三节“四网”. 37
第四节 其他工程. 38
第七章 生态县建设重点工程. 39
第一节 生态经济工程. 39
第二节 生态旅游工程. 42
第三节 美化绿化工程. 43
第四节 碧海保护工程. 44
第五节 城乡环境整治工程. 46
第六节 生态文化工程. 49
第八章 生态镇(乡)建设. 50
第一节 北岙生态镇建设. 50
第二节 东屏生态镇建设. 52
第三节 大门生态镇建设. 55
第四节 鹿西生态乡建设. 57
第五节 元觉生态乡建设. 59
第六节 霓屿生态乡建设. 61
第九章 效益分析. 64
第一节 效益分析. 64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65
第十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70
第一节 组织管理保障. 70
第二节 政策法规保障. 70
第三节 经济支持保障. 71
第四节 技术支持保障. 72
第五节 宣传教育保障. 72
第六节 社会监督保障. 73
附表一 重点工程列表. 74
第一节 项目背景
第1条 项目背景
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要求,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绿色浙江”的目标任务。省第十一届二次全会进一步明确要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创建生态省为载体和突破口,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将建设一个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秀、环境更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全省人民新的奋斗目标。我省是继海南、吉林等4省之后,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第五个生态省试点。2003年,我省提出到2020年前建设完成生态示范省建设。
洞头县是温州市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地区之一,又是一个后发展地区,建设生态县是洞头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洞头县进行生态县建设,就是要探索一条适合洞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即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又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通过发挥海岛生态环境的优势促使洞头县丰富的生态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把洞头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高水平、高质量地把洞头建设好。
为了配合浙江建设生态省和温州建设生态市的目标,确实地做好生态县的建设工作,实现洞头县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对洞头县各种生态资源和环境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浙江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精神,参照《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指标(试行)》(环函[2003]53号)的有关标准和相关规范并结合洞头县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编制了《洞头生态县建设规划》。
本规划遵循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国家、省、市的部署要求,从洞头实际出发进行编制,并和正在编制的《洞头县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本规划是洞头县进行生态县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行动依据。随着生态县建设的不断推进,县政府将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规划进行适时调整补充和完善。
第二节 指导思想
第2条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全面推进“海上花园”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三节 基本原则
第3条 基本原则
l 注重协调,持续发展的原则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促进洞头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l 科教支撑,体制创新的原则 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
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发挥自身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快创新步伐,切实增强生态县建设的科教支撑能力和体制机制活力。
l 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
施。坚持全局观念,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从实际出发,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循序渐进地全面推进。依据生态功能分区和各地特点,提出相应的建设重点和工作要求,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l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 政府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发挥引导作用,
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调动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运行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
l 公众参与,开放合作的原则 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
理念和生态文化教育,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与支持民间团体和社会公众参与创建生态县的各项活动。
第四节 编制依据
第4条 编制依据
l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l 《全国生态建设规划纲要》
l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l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l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
l 《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指标(试行)》(2003)
l 《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试行)》
l 《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2002)
l 《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2003)
l 《浙江生态县建设规划纲要》
l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十五”期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
l 《关于印发<浙江省生态示范乡(镇)、生态示范村创建标准及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l 《关于生态市、生态县(市、区)、生态镇(乡)建设与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
l 《关于印发<浙江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的通知》
l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l 《温州生态市建设规划》
l 《温州生态市建设市县(市、区)长目标责任书》
第五节 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
第5条 规划范围及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地域覆盖范围包括洞头县所辖100.3 km2的陆域和792 km2的海域范围,共3镇3乡(北岙镇、东屏镇、大门镇、霓屿乡、元觉乡、鹿西乡)。
规划期分为近期建设、中期发展和远期提高三个阶段。
规划基准年为:2002年
基本达标期:2003年-2007年
全面达标期:2008年-2012年
深化提高期:2013年-2020年
第六节 技术路线
第6条 技术路线
第一节 自然特征
第7条 自然特征
洞头县地处浙江省东南海域温州湾口和乐清湾的汇集处,西接瓯江口、东濒东海,北同乐清海域相邻,南隔岐头洋,与北麂、大北列岛相望,是一个背靠大陆、面向东海的海岛县。
洞头县属丘陵地形,地貌类型单一,以低山丘陵为主,占全县陆地面积的89.12%。洞头县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与大陆相比具有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小,降水量较少,日照时数多,风速大的特点。雨量时间分布不均匀;空气湿度大,雾日多;风速大;灾害性天气频繁,主要是台风、暴雨和干旱。境内无大河发育,溪流多发源于山体中部,向四周呈辐射状独流入海,其特点是数量多、流域面积小,长度短,坡降大,枯水期多断流。
第二节 社会经济
第8条 社会经济
2002年末,全县总人口124463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洞头县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200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6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94亿元,增长25%,三次产业比例为24.1:24.7:51.2。已初步形成了以机械电子、医药化工、水产品加工为特征的临海型工业体系。2002年洞头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320元,人均财政收入1010.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42元。但从经济总体上看 ,仍处于温州市下游水平。
第三节 生态县建设的有利条件
第9条 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洞头距基隆仅138海里,与台湾“地相近,人相亲,语相通,俗相似”,对台经贸大有可为。洞头离东海油气田最近,可作为石油天然气的上岸点和东海油气田的后方基地之一,并可发展一部分相关工业,小门岛已建成温州市的油气中转基地。随着温州(洞头)半岛工程的建设,洞头县将成为温州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温州的外港和旅游休憩基地。温州市的快速发展必然将带动洞头县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10条 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港口资源优势突出
洞头中心渔场是浙江省内仅次于舟山的第二大渔场,是温州发展近海和海外捕捞、海水养殖渔业的重要基地。同时,洞头港还是国家一级渔港,东沙港是国务院批准的活海鲜锚地,鹿西港是东南海上最大的水产品市场。全县建有五个海洋捕捞基地,六个海水养殖基地,海水养殖面积3.02万亩,是全国最大的羊栖菜养殖加工出口基地和浙江省紫菜养殖基地。
洞头深水港资源丰富,港口条件良好,可供大、中、小码头配套建设,黑牛湾、黄大峡历来都是大轮锚地。洞头渔港是浙南天然一级避风港,可容纳百吨级渔船千艘。洞头南水道一侧的状元岙岛和北水道一侧青菱屿有众多可供建设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南北水道是万吨级客轮进出温州港的咽喉,距离国际航线很近,便于大进大出。今后水产品精深加工业重点发展海洋产品保鲜、保活、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项目,大力研发海洋医药生化产品,开展绿色、保健、休闲食品,形成现代化的水产品加工体系。临港化工业将依托全国最大的石油中转站洞头县小门岛液化石油气中转站、东海油田开发和抓住国家建设百油战略储备基地的机遇。同时,利用海岛风能,大力开发风力发电资源,使电力成为洞头发展的新兴产业。
第11条 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
相比周边地区而言,洞头县由于处于海洋之中,加之海岛地形有限,无大污染源,海水、大气转换更新较快,因此生态环境质量在区域范围内明显优于周边各地。植被绿化方面,洞头基本实现了山体绿化,县域内植被覆盖面比较广,林带生长已经成型,形成良好的山体生态环境。生态景观方面,洞头最具特色的景观是岛屿和海岸线,南部岛屿及外围礁岛的特色最为明显,景观岸线集中分布在本岛东部被称为“黄金岸线”,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生态环境整体质量较高是目前洞头吸引外部投资的重要原因,也是洞头优于周边地区的特色之一,给未来洞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平台,是建设生态县的重要支撑。
第12条 生态示范区建设已初具规模
洞头县早在1996年就开展了生态示范区、生态村镇建设试点工作。原双朴乡大朴村在1997年试点建成全县第一个生态村;2000年,原北岙镇九厅村被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大门镇美岙村被评为全市十佳生态村。2003年,大门镇通过温州市生态示范镇验收。至2002年底,全县已建成1个市级生态示范镇,2个市级生态村。
第13条 全民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的不断深入,全县环境意识不断增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热情高涨。绿色企业、学校、社区和绿色饭店、绿色房产等不断涌现,使生态县建设具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第四节 生态县建设的制约因素
第14条 经济实力较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近几十年,洞头县整体经济发展迅速,但与温州市整体水平相比明显偏慢,并逐渐与温州其他地区拉大距离。洞头县近几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由于长期的欠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仍不能满足城镇发展的需求,特别是下水管网建设、交通畅通网络工程、城镇和农村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系统等问题仍未得到实质性解决。
第15条 陆岛现状分离和外部条件的制约
洞头县岛屿众多,但各岛面积小,较为分散。受特定自然地理区位的影响,岛内交通主要由山路构成,对外交通除了海运以外,缺少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现状无法与大陆沟通,基础设施的共享性差。但是随着半岛工程的建设,这一状况将得到全面改善。
第16条 土地缺少和淡水资源缺乏
洞头县全县面积有892km2,但陆地面积仅100.3 km2,且多是丘陵地带,平地面积较少。2001年,洞头总人口12.5万,人口密度为1260人/ km2,相对于温州市域的625人/ km2,温州市区的1102人/平方公里,洞头属于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从人均耕地情况比较来看,洞头人均土地面积0.16公顷,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0.87公顷)的18.39%,人均耕地面积为0.02公顷,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0.12公顷)的16.3%。土地资源缺少使得对用地需求量较大的农业和工业发展受到约束。因此洞头的优势产业不在农业和工业,尤其是在本岛地区,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应选择节约土地型的优质高效的“袖珍”农业和用地少的技术含量高的工业企业。
洞头是一个淡水资源短缺的海岛县,全岛年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为600万吨,人均拥有的淡水量只有48吨。现有水资源尚不能满足现有经济发展规模和人民生活用水需求,已经没有多余的水资源来开发用水量大的产业和社会事业。因此,洞头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解决引水入岛和节约用水两大问题,发展节水型的高效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成为洞头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17条 劳动者文化素质较低
洞头县作为人口小县,全县12.5万人口中,中等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388人,仅占人口总数的1.11%。劳动者队伍中,初中以下人员和文盲半文盲人员占有较大的比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对人才的吸引力就低,加上在户籍、人才部门分配体制因素的制约,使得人才流动困难,阻碍了洞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18条 局部地区生态问题比较突出
洞头县生态环境质量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加强,近几年有较显著的改善。但由于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局部区域生态问题仍比较突出。如大门镇的采矿业,对当地经济增长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但由于粗放式的经营,所付出的却是沉重的环境代价。已有的围海造地已经破坏了部分海岸景观,这一现象在海中湖岸线最为突出。此外洞头县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仍比较严重,为填海而不断进行地取土工程,也使沿岸的山体和植被遭到破坏。
第五节 洞头县在温州市“一港三城”战略中的地位
“一港三城”战略是指建设东南沿海大商港、国际性轻工城、最具活力的开放城市、滨海山水文化名城。这是温州为实现“建设更加富裕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从而成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一集团军”,成为浙南闽东甚至更大范围城市群的“领跑城市”所确定的发展战略。
第19条 洞头发展是温州实施“一港三城”战略的重要基础
“一港三城”战略是与洞头关联度最高的战略。“一港三城”战略从地域发展空间上,主要是向东拓展,表现在要“从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跨越,从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迈进”,努力再造一个“海上温州”;从发展的切入点来看,是加快深水运输港开发建设,“当前的重点是要加快状元岙、小门岛、南岳等深水港新港区的规划建设,尽快使温州港从内港转向外港,从河口港转向近海深水港,努力把温州港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支线港、浙南闽东以及更大范围的区域性枢纽港”;从产业提升的方向来看,重点是发展临港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将是实施“一港三城”战略的主要手段之一。温州(洞头)半岛工程是浙江三大最有影响的海上工程之一,列入浙江省五大百亿工程,为城市东拓提供了空间;洞头是温州对外的主要通道(空中走廊和海上枢纽),小门岛五万吨级码头是目前温州最大泊位码头,洞头拥有良好建港条件的深水岸线27公里以上,可建1-20万吨以上泊位90个以上,是温州港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洞头建成温州深水港区,是温州实现“从瓯江时代走向东海时代”的重要标志,同时,洞头也是温州机场迁建的首要备选地,可见,洞头是温州实施“一港三城”战略的主要支撑点。
温州发展石化工业这是轻工产业延伸的必然,洞头为温州产业升级准备了物质基础,小门岛石化基地的发展,走出了温州发展石化工业的路子,增强了温州发展石化工业的信心,未来30多平方公里的温州石化工业园,正是以大小门岛及其深水岸线为依托;温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布局是:突出“一港、两岛、三江、四湾、五区”建设。在发展海洋经济中的所有港、岛、江、湾、区都包含着洞头,且洞头的分量最重,洞头将是温州建设海洋经济的主力军,以洞头为主体的瓯江口区也将成为温州蓝色产业带的中心,成为临港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集聚地。由此可见,“一港三城”战略无论从地域发展空间来看,还是从发展的切入点、产业提升的方向、实现的方式来看,都与洞头有着最密切的联系。
因此,发展洞头,发展海洋经济,是温州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更是温州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只有洞头的发展、海洋经济的发展,才能全面实施“一港三城”战略,才能在新一轮发展中取得突破。
第一节 生态县建设的目标
第20条 总体目标
生态县建设规划是立足于长远发展的规划,因此,洞头县生态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总目标是:尽快建设成为风景迷人、社会文明、生态平衡、人民生活富裕的海上花园和海洋经济强县。通过产业调整和景观结构优化,加快生态工业、生态渔农业、生态旅游区的建设,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把洞头建设成为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花园式海滨城市。
第21条 分阶段目标
生态县建设分为近期达标、中期发展和远期提高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基本达标期(2003-2007年)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生态县建设指标。该时段内半岛工程完工,状元岙深水港建设全面启动。洞头经济处于跨越式发展的起步时期。着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经济总量进一步提高。
目标:
—— 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生态渔农业基地建设、生态旅游发展取得较大成绩,生态效益型产业成为经济新增长点,全县人均GDP争取达到17000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0%,城市化水平达到50%。
——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态公益林建设稳步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60%、95%和12m2。
—— 人居环境逐步改善,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建设生态城镇,创建绿色社区取得阶段性成果。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促进充分就业,提高社会保障能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超过95%,科技教育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