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规划信息 |
洞头县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报批稿)
洞头县海洋与渔业局
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开发研究院
二〇一一年四月
项目名称 | 洞头县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
委托单位 | 洞头县海洋与渔业局 |
编制单位 | 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开发研究院 |
单位法人 | 张海生 |
项目负责人 | 杨和福 |
编制组人员表
杨和福 | 林汉画 |
施慧雄 | 李昌达 |
黄良才 | 陈国伟 |
金信飞 | 李建榜 |
黄成伟 | 王珧珲 |
吕海棠 | 许曹鲁 |
庄海舟 | 林加荣 |
目 录
前 言... 1
一、“十一五”渔业发展情况... 3
(一)发展成效... 3
(二)“十一五”渔业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6
二、“十二五”渔业发展前景分析... 8
(一)趋势判断... 8
(二)有利条件... 9
(三)制约因素... 10
三、“十二五”渔业发展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发展原则... 12
(三)发展目标... 13
四、“十二五”渔业发展区域布局和发展重点... 17
(一)区域布局... 17
(二)发展重点... 20
五、“十二五”渔业重点工程... 25
(一)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25
(二)捕捞渔船转型升级示范工程... 25
(三)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工程... 26
(四)渔业资源养护工程... 26
(五)品牌渔业创建工程... 26
(六)渔业科技服务工程... 27
(七)渔业安全生产保障工程... 27
六、“十二五”渔业发展保障措施... 31
(一)加强规划工作组织领导,增强渔业发展共识... 31
(二)完善渔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渔民合法权益... 31
(三)创新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提高管理与服务能力... 31
(四)增强资金投入与项目管理,加快渔业发展进程... 32
(五)推进科技兴渔战略实施,提升渔业科技水平... 32
(六)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33
渔业是海岛县洞头的传统产业,不仅是广大渔区群众赖以生存的方式,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在整个海岛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十一五”期间面对来自资源、环境、产品质量安全等诸方面的挑战,洞头县积极转变渔业增长方式,不断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全县渔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尤其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洋渔业作为海洋经济五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是实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打造海上浙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海洋渔业大县,“十二五”期间将面临新的形势、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要进一步加快渔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建设与渔业资源、生态环境、社会需求及渔农民致富协调发展的和谐渔业,必须对渔业经济的发展进行战略性规划。为明确今后五年洞头县渔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战略重点,转变渔业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发展现代渔业,有效对接洞头国际性旅游休闲岛建设,依据《洞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相关规划精神,结合渔业发展实际,制定《洞头县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规划期限:二○一一年至二○一五年。
规划基准年:二○一○年。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4]《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5]《浙江省国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6]《浙江省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总体规划》
[7]《洞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8]《洞头县海洋功能区划》
[9]《洞头县海水养殖海区功能区划》
[10]《洞头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11]《洞头县海岛资源调查综合报告》
[12]《洞头县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洞头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方针政策,始终把渔业作为保民生、稳社会的重要基础产业,紧紧抓住连岛工程和标准渔港建设机遇,大力实施“渔业优化升级”战略,加快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夯实产业基础,渔业生产稳步发展,渔民收入逐年提高,渔业综合实力日益提升。2010年全县实现渔业总产量14.25万吨(其中海洋捕捞12.94万吨,海水养殖1.31万吨),比“十五”末的14.99万吨减少0.74万吨,年均递减0.1%(因国家“双控”政策捕捞产量下调),渔业总产值7.74亿元,比“十五”末的6.57亿元增加1.17亿元,年均递增3.3%。2010年全县渔农村人均纯收入8937元,比"十五"末的4872元增加4065元,年均递增9.98%。
——捕捞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落实国家捕捞“双控”政策,稳定调减捕捞渔船,“十一五”末全县共有捕捞渔船1180艘,总吨位为42116吨,总功率101564千瓦,总吨位、总功率分别比“十五”末调减2961吨、1526千瓦。海上冰鲜运销队伍逐步充实发展,鹿西、东屏等渔业捕捞基地得到巩固。渔船节能技改投入加大,捕捞节能减排、降耗增效扎实推进,全县有121艘渔船安装风能、太阳能发电装置,渔船节能型柴油机、节油器应用稳步落实。
——海水养殖规模与质量上新水平。进一步培育壮大羊栖菜、紫菜养殖等海岛特色优势产业,2010年全县养殖面积4.4万亩,养殖产量13097吨,其中羊栖菜养殖面积1.36万亩,产量7022吨;紫菜养殖面积2.2万亩,产量1577吨,为全国最大的羊栖菜生产基地和浙江省重要的紫菜生产基地。成功引进章鱼、刺参、鲍鱼、石斑鱼等名优品种,改善养殖结构,发展多元化效益养殖。推广无公害标准化养殖,全县获国家级无公害产品认证13个,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13家。
——水产品加工流通获得较大拓展。企业技改投入继续加大,加工技术不断提升,开发了羊栖菜茶饮料、即食羊栖菜、紫菜杯状汤料等新产品,销售市场不断拓展。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和营销大户,羊栖菜加工企业由13家整合为6家,主导产品羊栖菜除初加工出口外,依托精深加工技术,国内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发展前景广阔。企业质量体系和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强,市场竞争力、示范带动性增强。全县通过ISO9000系列认证企业9家,通过QS认证企业8家,获省级著名商标4个,市级知名商标10个,市级名牌产品4个,获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
——海岛特色休闲渔业得到较大发展。充分发挥洞头海岛县的地方海洋特色,结合“渔家乐”旅游节、“海钓节”等平台,全力打造海岛特色休闲渔业。突出发展生态观光养殖、海钓、休闲渔船捕鱼、滩涂旅游等休闲渔业,发展休闲渔船16艘,培育了一批集垂钓、旅游、餐饮等为一体的海岛综合型休闲渔业产业,知名度不断提高,对渔乡渔村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不断增大。
——渔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加强生产联合,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组建羊栖菜协会和羊栖菜商会,培育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家,带动渔(养)户1000余户。加工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得到一定程度发挥,“公司+基地+渔(养)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进一步推广,订单渔业执行不断推进。
结合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编制完成洞头县渔港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整合渔港经济区资源优势,以渔业产业化和市场化为主导,以区域整体开发为特征,打造区域性渔业产业中心。温州(洞头)中心渔港防波堤和渔用码头工程建成使用,改造修缮了一批重点渔村渔用设施,东防波堤工程、水产品交易市场项目启动建设。以渔港为依托、以渔业产业为基础、集渔船避风和补给、水产品集散和加工、休闲渔业为一体的现代化渔港经济区建设初现端倪,同时充分发挥渔港经济区的海洋渔业、信息、物流、文化、休闲、集镇等集聚功能作用,初步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
以保护海洋渔业资源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区域内有利的自然生态条件,开展海洋牧场建设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建成海洋牧场区150公顷,投放人工鱼礁53072空方,在海区增殖放流真鲷、黑鲷、鲈鱼、乌贼、管角螺等各种鱼贝类累计共150余万尾(粒),发展岛礁自然增殖、海洋生态养殖,区域内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恢复。加大渔业环境保护力度,开展近海渔业巡航管理,启动建设温州(洞头)南北爿山鸟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完善渔业环境监测网络,在重点养殖海区设立监测点18个。加强渔业污染源整治,在东沙渔港、鹿西渔港、温州(洞头)中心渔港近岸设立5个船舶废油水回收点,配备4艘废油收购船。
加快兴建了一批保障配套设施工程,温州(洞头)中心渔港、东沙渔港基地设施进一步完善,有效地改善了洞头渔船的锚泊、避风条件,成为保障渔船安全的生命线。完善渔业安全救助信息平台建设,全县已有482艘渔船安装AIS系统、401艘渔船安装卫星定位系统,建成县渔船安全救助指挥中心和四个乡镇监控平台,有效提高了对渔船的动态监管和应急救助水平。启动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和水生动物疫病防治实验室初步建成,为提高初级水产品质量检测水平和水产养殖疫病防控能力打好基础。
从“十一五”规划主要渔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看,“十一五”期间,渔业经济运行状况总体符合“十一五”渔业规划的预期,其中渔业总产值、总产量等关键性经济指标基本能达到规划制定的目标。预期性指标中养殖产量、水产品加工量和水产品出口额与指标尚有距离,主要原因:一是城市和工业化进程中,一些养殖水面和滩涂被围垦和征用,养殖面积减少,影响养殖产量、产值的提升;二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和贸易壁垒的影响,影响水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的增加。“十一五”期间中央柴油补助政策的实施使渔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约束性指标中捕捞产量未达指标,显示“十一五”期间仍维持较强的海洋捕捞力量,实现双控和海洋捕捞产量零负增长任务艰巨。
表1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 标 | “十五”末情况 | “十一五”计划指标 | 年均增/减幅(%) | 完成情况(2010年) | 完成计划额(%) |
渔业总产值(亿元) | 6.57 | 7.00 | 1.3 | 7.73 | 110.4 |
渔业总产量(万吨) | 14.99 | 14.00 | -1.4 | 14.25 | 101.8 |
其中:养殖产量(万吨) | 1.44 | 2.2 | 8.8 | 1.31 | 59.55 |
捕捞产量(万吨) | 13.55 | 11.8 | -2.7 | 12.94 | 109.6 |
养殖产值(亿元) | 1.61 | 2.8 | 11.7 | 1.63 | 58.21 |
捕捞产值(亿元) | 4.96 | 4.2 | -3.3 | 6.10 | 145.2 |
出口量(吨) | 1281.5 | 4000 | 25.6 | 3000 | 75 |
出口额(万美元) | 670.9 | 1500 | 17.5 | 1500 | 100 |
加工量(吨) | 6045 | 11850 | 14.4 | 8174 | 68.9 |
加工值(万元) | 17811 | 40000 | 17.6 | 18600 | 46.5 |
渔农村人均纯收入(元) | 4872 | 7840 | 9.98 | 8937 | 114 |
(一)趋势判断
1、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
随着劳动力等渔业成本递增,传统渔业发展空间缩小,渔业生态、生产和质量“三大”安全的社会关注度日益提高和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县渔业以增产量提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产业结构不合理、效益和安全水平不高、科技支撑能力和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将日益凸显,优化结构、提高效率、保障安全、提高产业化水平和渔民增收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因此,加快推进渔业发展方式转变,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调整渔业产业结构的要求更加迫切
渔业是高度依赖资源条件、直接影响自然环境的产业,面对日益恶化的渔业资源和环境条件,不断变化的水产品消费结构和需求,渔业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过大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继续加快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养殖、捕捞结构,协调发展渔业一、二、三产,进一步延长渔业产业链显得更加迫切。
3、拓展渔业多功能性的要求更加迫切
渔业多功能性是渔业及其发展的客观属性,渔业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其在经济功能上,保供给、扩就业、促增收的作用仍然十分重要;但随着海洋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渔业与食品产业、海洋产业、生态产业、健康产业及旅游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关联度更强,拓展渔业在休闲娱乐、生态修复、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渔文化、工业原料、海洋牧场的碳汇渔业等多功能性的要求更加迫切,在继续提升渔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将更加突出渔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4、实现渔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更加迫切
当前渔业发展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渔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生产主体量大面广、经营分散、产业综合素质较低、经营管理体制相对滞后依然是我县渔业经济的基本格局,渔业健康发展、渔民稳定增收的困难还十分突出。因此,按照现代渔业对渔业管理的要求,急需我们应用标准化等先进管理理念和信息化等现代科技推进渔业管理理念、手段、装备、方法、队伍的现代化,引导渔业企业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之路。
(二)有利条件
“十二五”时期,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洞头作为全省海岛开发开放综合改革试验区已纳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渔业是海洋经济开发的基础和先导产业,借新一轮海洋经济开发大潮地有力推动,渔业完全有条件乘势而上,充分利用海洋经济开发各项有利的优惠政策和环境条件,实现加快发展。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明了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长期目标,为渔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机会。各级政府依然把加快渔业发展作为增加渔农民收入和海洋开发的先导产业来抓,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持渔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渔业发展的政策与资金扶持不断加大,为渔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十二五”时期,大陆引供水、77省道、110KV输变电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将进一步突破海岛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满足和解决海岛水产品加工生产水、电等关键要素和购销运输。在陆域经济和海洋经济的联动中,洞头得天独厚的渔港、海湾、岛礁、浅海、滩涂等潜在资源优势将转化为强大的现实竞争优势,实现陆海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和布局互联,极大地激活后发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化建设推进,城乡居民水产品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水产品的消费结构也将趋于优质化、多样化。同时,人们更加注重追求物质文化享受和生活品质提升,对渔业休闲、观赏和文化等功能需求日益增强,休闲和观赏渔业将成为城镇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增长潜力巨大,给渔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渔业发展拓展了新空间。
(三)制约因素
1、资源环境条件制约加剧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渔业水域、滩涂被大量占用,传统的养殖区域受到挤压,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海域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资源与环境将成为今后长时期制约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产业开发与渔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海洋捕捞渔民面临转产转业的压力增大,减船转业的难度增大,渔业生产成本上升,渔民生产生活面临较大困难。
发展现代渔业,实现渔业转型升级,就必须妥善解决和扎实抓好转型期渔民转产转业、渔业提质增效、渔民增收等重大问题。但目前我县渔业生产经营体制还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和弊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生产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较低,渔业科技支撑能力和信息化水平不高,渔民转产转业门路仍较狭窄,渔业转型升级发展面临较大的挑战。
渔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由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长期不足,抵御各种风险能力较差,每年因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给渔业造成重大损失,一些渔民受灾后生产自救能力弱,生活无法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总体水平还比较低。渔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渔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渔业后备力量薄弱,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中介服务机构不够健全,渔业技术支撑体系和水产种苗及成品的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体系、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尚未完善,行业管理相对滞后,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渔业发展的要求。这些问题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渔业健康发展。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渔业发展,紧紧围绕建设国际性旅游休闲岛战略目标,把握新时期渔业发展特征,以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和先进设备为支撑,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设施渔业、科技渔业、生态渔业、品牌渔业、休闲渔业,提高渔业产业质量与效益,确保渔业生产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现代渔业。
必须保障渔业生产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渔业生态安全,以养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构建“平安渔业”作为建设现代渔业的重要内容。
必须坚持渔业产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把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渔业,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装备武装传统渔业,坚持现代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经营渔业,坚持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提升产业的科技水平。
以市场为先导,注重质量和效益提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着重提高产品的质量、品质、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坚持按照市场规律,实施产加销一体化,建立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实施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推进产业协调发展,建设新型和谐渔业。
渔业发展必须与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部署相结合,因地制宜,通盘考虑,合理布局、重点突出,量力而行,分步实施,逐步推进。
渔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县渔业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生产经营格局,渔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渔民收入稳步增长。
——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产业结构优化
(1)“十二五”期末,全县捕捞渔船稳定在1100艘,总功率10.1万千瓦,海水养殖面积保持4万亩。
(2)渔业总产量14.4万吨,年均递增0.21%。其中海洋捕捞12.9万吨,海水养殖1.5万吨,年均分别递减0.06%,递增2.75%。
(3)渔业经济总产值15.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8.8亿元,年均递增2.60%,养捕产值比达到1:3.6,第二产业产值4.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2.5亿元,渔业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3.5:1.8:1。
(4)水产品加工量达到16000吨,产值4亿元,年递增率分别为14.38%与16.55%。水产品出口量达到6000吨,创汇额3000万美元,两者年递增率均为14.87%。
——渔业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更加完善
渔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渔业行业协会、渔民专业合作等中介组织不断规范完善。普遍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管理渔业,建立健全政府对渔业的支持保护体系。
——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提高
养殖投入品使用得到规范,无公害生产继续扩大,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检测能力建设不断完善提高,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与药物残留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
——科技教育对渔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渔科教紧密结合,科技对渔业产业发展的贡献逐年增大,科技进步成为渔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广大渔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渔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渔业污染整治和环境监测不断加强,资源保护力度继续加大,渔业生态环境修复切实推进,基本实现渔业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渔民收入稳步增长
至2015年,渔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6500元,年均增长13%。
表2 洞头县“十二五”渔业规划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 号 | 指标名称 | 计量 单位 | 2010年 绝对值 | 2015年 指标数 | “十二五” 年均增长率% | |
渔业总产量 | 万吨 | 14.25 | 14.4 | 0.21 | ||
1 | 其中 | 海洋捕捞 | 万吨 | 12.94 | 12.9 | -0.06 |
海水养殖 | 万吨 | 1.31 | 1.5 | 2.75 | ||
2 | 渔业总产值 | 亿元 | 7.73 | 8.8 | 2.60 | |
其中 | 海洋捕捞 | 亿元 | 6.10 | 6.9 | 2.50 | |
海水养殖 | 亿元 | 1.63 | 1.9 | 3.11 | ||
3 | 水产品 加工 | 产量 | 吨 | 8174 | 16000 | 14.38 |
产值 | 亿元 | 1.86 | 4 | 16.55 | ||
4 | 水产品 出口创汇 | 出口量 | 吨 | 3000 | 6000 | 14.87 |
创汇额 | 万美元 | 1500 | 3000 | 14.87 | ||
5 | 休闲渔业 | 产出 | 万元 | 1500 | 5000 | 27.23 |
6 | 渔农村人均纯收入 | 元 | 8937 | 16500 | 13 |
“十二五”全县渔业发展要结合区域产业基础、发展功能定位、比较优势要素,围绕现代渔业建设,通过集约化布局、立体化发展、层次化推进,突出区域特色,明确区域性渔业发展重心,着力打造产业发展"五个区"的总体格局。
“渔港经济产业区”:即以温州(洞头)中心渔港和东沙渔港为核心,辐射鹿西渔港。以连港环岛公路为纽带,把洞头本岛东南片半屏、大瞿、竹屿岛和杨文基地、科技基地、南塘基地、渔港后方水产品交易区及港区、码头等串联成链,形成以渔港为龙头,以水产品加工基地、海洋产业科技园区、水产交易市场为依托,集渔船避风与补给、水产贸易、渔业生产休整、休闲渔业、加工制造、科技培训、海洋旅游、渔港集镇为一体的渔港经济产业区。
“传统渔业优化区”:即以鹿西、北岙、东屏等海洋捕捞重点区和霓屿、北岙三盘港、东屏垄头岙、半屏山后东侧、大门豆岩、观音礁等紫菜、羊栖菜、鱼类传统养殖重点区为主,通过完善码头、渔港、海上运销等捕捞配套建设,加强渔船通讯、安全、节能设备技改,发展新兴作业方式和推进传统养殖方式转变,推广标准化、无公害等养殖生产技术和模式,引进、推广养殖优良新品种,发展多品种养殖,加快品牌培育,加强渔业安全、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综合措施,巩固提升传统捕捞生产,优化发展海水养殖,建设传统渔业优化区。
“新兴养殖拓展区”:即拓展深水养殖区域,满足养殖发展空间需求,解决因重点工程围垦造成的养殖海区迁移问题。重点开发霓屿西南片、元觉东片、鹿西东北片、东屏大瞿、竹屿等海域,通过建设相关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养殖技术,促成规模化养殖,发展全浮流式紫菜、深水插杆紫菜、羊栖菜、鼠尾藻、海苔、裙带菜、藻贝类套养、鱼类养殖等产业。
“资源养护增殖区”:即以鹿西南北爿山鸟岛特别保护区、白龙屿海洋牧场、东屏竹屿海洋牧场、北策、南策周边海域为重点,加强渔业资源管理与保护,开展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建设,改善渔业生态环境,修复和增殖渔业资源,促进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域外转产发展区”:即针对渔业转产转业现实需求,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外地富余养殖区域空间,结合本地养殖技术和经验,转移部分人员发展域外养殖业。重点开发山东、江苏、福建、浙江省内其他地区等异地海域,发展紫菜、缢蛏、羊栖菜假根度夏、围塘鱼贝类、网箱等养殖,形成在外规模化养殖发展区。
图1 洞头县渔业发展“十二五”区域布局图
以港区建设为重点,完善船舶避风休渔、卸货贸易、水产品加工贸易、港区后方补给服务、渔港城镇等功能,为区域渔业产业化进程奠定基础。结合南塘基地、科技基地和水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形成以渔业产业化为主导的环洞头渔港经济带区块。加快温州(洞头)中心渔港渔用码头交付使用进度,推进温州(洞头)中心渔港东防波堤工程、后方陆域配套和水产品交易市场,鹿西渔港和东沙一级港等项目建设。加快渔港经济带配套园区建设和配套功能完善,集聚县域生产能力,开发壮大交易市场,提升贸易服务能力,完善集捕捞、养殖、加工、贸易、服务于一体的渔业产业链建设,提升渔港的整体竞争力,全力打造服务浙南闽北的现代化加工贸易基地,形成环洞头渔港经济带的核心产业,带动配套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以浅海藻类养殖为侧重,坚持多元化发展,探索碳汇渔业,建设现代渔业园区,促进产业优化提升。突出羊栖菜养殖的传统优势,进一步提升羊栖菜基地品牌,建设羊栖菜质量安全出口示范区。加强紫菜养殖规范化建设,推广优良新品种,结合围垦建设传统养殖区域不断调减,发展紫菜浅海养殖。合理引导鼠尾藻、网箱章鱼养殖规模化推广,培育扩大刺参、鲍鱼、石斑鱼等名优品种养殖。拓展浅海养殖新领域,由近水浅海养殖向离岸深水养殖发展,加快深水养殖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推广。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在外养殖业,开辟养殖业发展新腹地。积极探索新型养殖方式,探索推广贝藻复合、多营养层级的生态增养殖技术和模式,发展以海洋贝藻立体生态养殖为核心的碳汇渔业,建设碳汇渔业示范养殖基地500亩。加快养殖标准化进程,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加强无公害养殖产地认定和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建设。按照产业化、标准化、优质化要求,围绕我县羊栖菜、紫菜等主导优势产业,开发海水养殖新模式和养殖优良新品种,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十二五”期间计划培育建设省级现代渔业园区5个。
根据海洋捕捞业发展的客观趋势,加快捕捞作业结构优化调整,逐步合理缩减近外海捕捞强度,改进捕捞作业方式,并通过实施捕捞渔船转型升级示范工程,进一步规范捕捞队伍发展,提高捕捞生产效益。“十二五”期间,全县将继续整合捕捞渔船,逐步引导资源破坏力较大、耗能高的双拖作业转向单拖及其他作业,积极创造条件试验发展作业方式相对先进的新兴捕捞作业,配套发展海上冰鲜运销。实施捕捞渔船转型升级示范工程,示范与推广渔船安全设施、卫生设施、节能减排等项目的配置建设,促进捕捞队伍规范发展和生产“安全、卫生、节能”三提高。积极探索远洋捕捞,调查摸清远洋资源和海况及效益,根据远洋捕捞的技术适应性,加强渔技人员培训和作业队伍培育,为发展远洋捕捞业提供技术储备。
加大水产品加工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力度,引进与实施一批水产品精深加工项目,重点拓展羊栖菜、紫菜、养殖鱼类、低值鱼类、刺参等精深加工,进一步朝着规模、保健、方便、风味方向发展,打造具地方特色的海洋绿色食品,研制开发海洋药物、海洋保健品和海洋功能食品等高端产品。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完善质量监测和质量标准体系,培育一批知名度高的特色水产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建设羊栖菜质量安全出口示范区,规范羊栖菜行业秩序,提高羊栖菜产品质量,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建设温州(洞头)水产品交易中心,加强水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电子商务、连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着力培育一批水产营销大户和企业,形成多渠道、全方位、信息灵的水产品流通体系。力争至“十二五”期末,培育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3家。
以我县独特的“岛、港、景、渔”等资源优势为依托,结合城镇建设规划和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建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丰富特色,充分挖掘海洋旅游资源,发展形式多样的休闲渔业。以连港蓝色海岸带、温州(洞头)中心渔港、海钓基地、鹿西捕捞基地为依托,从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入手,加快一批海陆配套,集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具有浓郁海岛特色的休闲渔村建设,重点布局东岙渔村、温州(洞头)中心渔港、大门岛、鹿西岛等区域,大力发展精品渔家乐,进一步拓展“渔家乐”内涵,构建以渔村观光、捕捞体验、海鲜品尝、海上游钓、水上运动、文化享受等形式多样的休闲渔业,促进洞头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
继续贯彻落实伏季休渔制度,加大渔业资源品种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栖息繁衍场所及繁殖期和幼鱼生长期等阶段的巡航检查,对鱼类等产卵群体和补充群体实行重点保护。加大查处打击非法捕捞和非法海洋倾废等破坏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行为,有效保护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平衡。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修复建设,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实施增殖放流进一步修复和增殖渔业资源。根据实践积累,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和管理办法,细化规范增殖放流用苗的采购、放流方案的确定制度,细化放流效果评价制度,确立一整套从苗种采购到效果评估全过程的管理制度。“十二五”期间,要把东部列岛海域(竹屿海洋牧场、东屏南策北策)建成省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区,投入增殖放流和管理资金300万元,增殖放流岛礁型鱼类500万尾(粒)。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是防止对潮间带生物的掠夺性采捕,养护珍稀、濒危水生生物,防止外来生物对本地生物的侵略。
强化渔业信息中心建设,完善海上交通安全管理和应急救助系统,健全海上渔船安全生产救助指挥通信系统,增强海上渔业安全生产互助互救。至“十二五”期末,渔船安装船用终端设备率达95%以上,完成重点渔村信息监控平台建设。完善以渔船船东互助保障为基础的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提高渔业安全生产抗风险能力。规范渔业行政执法工作,推进执法装备配备和更新,有效合理利用新造渔政执法船,为执法管理工作开展和创建平安、和谐渔区提供基础保障;建立和完善岸线巡查、渔区巡查和海岛巡查等执法检查制度,加强执法检查和安全检查力度,建立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长效机制,创建平安和谐渔区。
健全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形成分工明确,灵活高效,运转协调的管理体系。加强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县渔业环境监测站和农产品质检站开展渔业环境和产品质量监测与管理,建立水生动物疫病预警和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网络。逐步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建立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常态化监督检测管理机制,加强对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保障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
加快渔港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功能完善,“十二五”期间建成温州(洞头)中心渔港东防波堤工程、后方陆域配套一期工程、鹿西渔港和东沙渔港一级工程等项目,建设温州(洞头)中心渔港水产品交易市场及水产品网上交易系统,形成集船舶避风休渔、卸货贸易、水产品加工贸易、港区后方补给服务、渔港城镇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渔港经济区。
实施捕捞渔船转型升级示范工程,开展“一更新、三改造”,即更新老旧渔船,改造安全设施(重点改造渔船通用紧急报警系统)、改造卫生设施(重点改造舱、厨、厕)、改造节能设施(重点改造老旧柴油机、渔船节能产品与装置),促进海洋捕捞渔船向“船型标准化、渔具规范化、设施现代化、生产安全化、作业节能化、产品优质化”转变,打造一支依法生产、卫生、安全与通讯报警设备齐全、低能耗低排放、作业方式合理、网具使用规范的现代化捕捞船队,引导海洋捕捞作业方式向有利于资源保护、环境友好的方向调整,提高海洋捕捞作业安全水平,促使捕捞水产品质量向安全化、优质化转变。“十二五”期间,更新建造老旧渔船10艘,并同步完成三项改造内容;改造渔船安全设施60艘,其中改造渔船卫生设施10艘、改造渔船节能设施50艘。
通过强化渔业基础和装备设施建设、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等途径,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现代渔业园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引领传统渔业产业改造升级。围绕羊栖菜、紫菜等主导优势产业,开发海水养殖新模式和养殖优良新品种,重点培育建设5个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大力探索推广贝藻复合、多营养层级的生态增养殖技术和模式,大力推广鱼贝藻多元化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建设500亩碳汇渔业示范区。
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修复建设,通过海洋牧场建设,实施增殖放流,进一步修复和增殖渔业资源。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南、北爿山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白龙屿围栏式海洋牧场区,建成省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区1个,增殖放流鲷科、石首鱼科等岩礁性鱼类和贝类500万尾(粒),促进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渔业资源恢复。
实施渔业品牌化战略,加强渔业产品质量与品牌建设,整合地方区域性品牌,加大品牌营销,不断推进品牌提升,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围绕提升区域渔业经济水平,鼓励行业协会、渔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协作,积极探索水产品营销的各种渠道模式,开展代理、经销、专柜和直销窗口等方式鲜活销售,不断探索产品直接进超市、连锁商店或开展网上销售、定单营销,提高产品品牌效应。
加大科技创新攻关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渔业科技服务与培训,推进渔业产业发展,着力培育新型渔民。围绕主导优势养殖品种,主推无公害标准化、节能等先进实用技术;加强名优海水养殖种类规模化繁育和养殖技术研究,建立羊栖菜良种培育技术体系和育种群体;实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建立渔业科技入户长效机制,扩大示范户和辐射户数量;开展渔业职业技能鉴定、渔业实用技术和渔民转产转业等多类型培训,实施渔业培训工程。
加强渔业生产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强化和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十二五”期间,在全县三大渔港建设安全监控系统,进一步完善渔船安全救灾系统,60马力以上的在册登记渔业船舶全部安装AIS设备,185马力以上的在册登记渔业船舶全部安装北斗卫星定位设备。以县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建设为依托,培养一支具有相应资质的防疫检疫专职队伍,建立水产重大流行性疫病预警和防控网络。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建立常态监督检测与专项整治结合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管理机制,保障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
白龙屿围栏式海洋牧场 |
表3 洞头县“十二五”渔业发展重点项目表
单位:万元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内容、规模、目标 | 建设年限 | 投资估算 |
1 | 温州(洞头)中心渔港 后方陆域配套一期工程 | 建设渔业管理用房平方米、水产品交易市场、附属用房及道路、水电等配套设施。 | 2011-2013 | 3000 |
2 | 东沙渔港一级工程 | 建设港区护岸道路米、桥梁、渔用码头2座4个泊位。 | 2010-2012 | 3200 |
3 | 温州(洞头)中心渔港东防波堤工程 | 建设透空式防波堤米,港区护岸道路,小型渔用码头1座及水电等相关配套设施。 | 2010-2013 | 6050 |
4 | 鹿西渔港工程 | 建设斜坡式防波堤米,渔用码头1座4个泊位。 | 2011-2014 | 16000 |
5 | 温州(洞头)中心渔港水产品交易市场及水产品网上交易系统 | 建设浙南至闽北区域性水产品交易中心及洞头水产品网上交易采购、销售、批发、配送、支付等功能的水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交易市场规划用地面积245亩,根据功能布局划分为水产交易区与配套建设区两块。建设鲜活水产品与干腌类水产品两大交易区,形成综合性现代化水产品商贸中心,年水产品交易量达8-10万吨以上,交易产值达10亿元。 | 2011-2015 | 23000 |
6 | 捕捞渔船转型升级示范工程 | 实施捕捞渔船“一更新、三改造”,即更新老旧渔船,改造安全设施、改造卫生设施、改造节能设施。更新建造老旧渔船10艘,并同步完成三项改造内容;改造渔船安全设施60艘,其中改造渔船卫生设施10艘、改造渔船节能设施50艘。 | 2011-2015 | 3000 |
7 | 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建设 | 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开发海水养殖新模式和养殖优良新品种,培育建设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省级渔业现代园区5个。 | 2011-2013 | 1500 |
8 | 碳汇渔业示范区建设 | 大力探索推广贝藻复合、多营养层级的生态增养殖技术和模式,大力推广鱼贝藻多元化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建立多元化生态养殖基地500亩。 | 2011-2015 | 300 |
9 | 围栏式海洋牧场 | 在鹿西乡白龙屿建设围栏式海洋牧场,养殖面积540亩;建成相关配套设施,包括码头1座、1000吨级冷库1座、管理房、育苗厂。 | 2011-2015 | 7500 |
10 | 在外养殖基地建设 | 继续实施“走出去”养殖战略,扩大浙江宁海、江苏、山东、辽宁等异地养殖规模,形成在外规模化养殖基地。至2015年,转移渔养民500人,发展在外滩涂、浅海、围塘养殖6000亩。 | 2011-2015 | 1000 |
11 | 休闲渔业垂钓区建设 | 以竹屿岛海域为重点,结合海洋牧场建设,开发海上垂钓休闲项目,建立区域性海钓中心。 | 2011-2015 | 800 |
12 | 渔业生态建设工程 | 增强渔业水域环境监管力度,建立废油水处理装置,减少港湾污染和海上垃圾,保护渔业生态环境。 | 2011-2015 | 500 |
13 | 渔业资源修复工程 | 建成省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区1个,增殖放流鲷科、石首鱼科等岩礁性鱼类和贝类500万尾(粒),促进渔业资源恢复。 | 2011-2015 | 300 |
14 | 渔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 (1)实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建立渔业科技入户长效机制,扩大示范户和辐射户数量; (2)实施渔业培训工程,开展渔业职业技能鉴定、渔业实用技术和渔民转产转业等多类型培训,建立县渔工考试服务站,培训渔业职务船员800人,船员基础专业训练1200人,渔业实用技术和转产转业培训300人。 | 2011-2015 | 200 |
15 | 渔业安全体系建设 | (1)建设渔港安全监控系统,在全县三大渔港(中心渔港、东沙渔港、鹿西渔港)分别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用于休渔和防台期间监控渔船进港和指挥渔船防台救灾;进一步完善渔船安全救灾系统,60马力以上的在册登记渔业船舶全部安装AIS设备,185马力以上的在册登记渔业船舶全部安装北斗卫星定位设备。 (2)以县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建设为依托,培养一支具有相应资质的防疫检疫专职队伍,建立水产重大流行性疫病预警和防控网络。 (3)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建立常态监督检测与专项整治结合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管理机制。 | 2011-2015 | 600 |
加强规划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统一并增强加快渔业发展的认识,落实组织和制度保障。渔业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要继续把渔业作为保民生、稳基础的重要产业来抓,加强对渔业工作的领导和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渔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调动作为生产主体的渔民的积极性,将渔业工作与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有机结合起来,与广大渔民的需求结合起来,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确立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发展。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明确各级目标管理责任,建立健全渔业各项政策法规,切实保障渔民渔村的利益。研究和制定渔业养殖和增殖管理办法,落实渔业管理各项制度;充分发挥政策导向效能,继续出台支渔扶渔政策措施,重点扶持渔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渔民保险、救助等社会保障事业;研究和制定养殖水域使用权管理和流转办法,规范养殖水域使用,保护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研究和制定渔业合作社建设管理指导意见,促进渔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树立大渔业理念、渔业规划理念和健康水产品理念,推进渔业管理思路创新。进一步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建立以“订单”为纽带的经营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渔民结成紧密利益共同体,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探索建立渔民社会保障制度和资源利用补偿机制,提高渔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渔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鼓励、培育、扶持技术咨询、信息服务、苗种供应、水产品销售等服务实体和中介组织,健全和完善渔业服务体系,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进一步强化渔业投资的主体渠道,加大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渔力度,逐步建立稳定的渔业投入增长机制。推出一批养殖、加工重大项目,开展招商引资,引导外资、民间资本投资渔业,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入、利益共享的投资新机制;提高金融支渔水平,加大渔业信贷资金投入,为渔业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重点支持渔业基础设施、渔业服务体系、渔业科技和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等建设;建立完善渔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度,增加设施养殖、渔业节能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增强渔业经济发展后劲。
加快整合全县现有的渔业科研力量,按照市场运行、政府推动原则,采取股份制,积极鼓励创办民间渔业科研机构,通过人才培养、引进和技术合作,围绕产业发展重点、瓶颈制约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在优质养殖苗种繁育、改良,养殖工具结构改进,养殖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引进,水产品精深加工,捕捞作业方式改进、降耗节油等方面开展重点攻关,解决渔业质量效益提升、减少灾害风险、降低劳动强度、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产业化发展中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关键问题。着力培育科技型渔业龙头企业,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提升渔业整体科技创新水平。
加强渔业管理、科研、执法等多方面人才教育培训,积极开展渔业职业技能、渔业实用技术和渔民转产转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训,提高渔业劳动力素质。加快建立渔业高技能人才引进和扶持机制,积极培养渔业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现有县、乡、村三级水产科技推广网络和机制的作用,加强渔技推广队伍建设,提高渔业科技人员的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