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走进洞头 洞头区志

洞头区志(1991-2005)

发布日期:2017-05-02 11:11:08 浏览次数: 来源:洞头区 字体:[ ]

    1991—2005年的15年,是洞头区经济蓬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15年,是洞头海岛有史以来变化最为显著的15年,也是洞头人民取得成就最为巨大的15年。

    15年来,洞头区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有所变化。根据新的勘查资料,位于浙南沿海、瓯江口外的洞头区由186个岛屿(其中常住人岛14个)和176个礁组成,陆域面积约100.28平方公里(丘陵山地面积占89.12%),海域内水面积约792平方公里,总面积约为892.28平方公里。岸线总长333.45公里。岛屿周围有潮间带滩涂46.81平方公里(有部分正在围垦利用)。

    洞头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冬暖夏凉,舒适宜人,但各种气象要素略有变化。15年来,年平均气温为17.98℃,比前20年的平均气温升高0.65℃;极端最高温和极端最低温分别为34.5℃和-2.2℃。年平均降水量为1383.7毫米,比前20年的平均降水量增多168.1毫米;年平均日照1837.9小时;无霜期在350天以上。下雪很少;雾日较多,年平均为26天;易受台风袭击和影响。

    截至2005年底,全县设3镇、3乡、84个建制村、9个居民委员会。有居民36257户、123352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为1230人;汉族人口占98%以上,居民大多为闽浙沿海地区移民后裔,以操闽南话和温州话方言为主。由于人口流动加剧,人口姓氏也增至267个,比1990年底增加95个。居民生活水平提高,2005年,全县渔农村人均纯收入为487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812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为4946元。

    作为海岛县的洞头,海洋渔业为传统基础产业。随着时代的变迁,渔业在洞头国民经济中占比虽有所下降,但仍处举足轻重的地位。渔业关系到渔村的稳定和涉渔的水产品加工业等的兴衰。故1991年以来,洞头仍坚持“渔业兴县”的发展战略,致力做好“三渔”(渔业、渔民、渔村)工作,促使渔业发展、渔民增收、渔村稳定。

    1991年以来,洞头区大力发展渔轮生产,壮大海洋捕捞业之实力,开辟远洋作业,以适应渔场和资源的变化。截至2005年底,洞头区拥有250匹马力以上渔轮344艘。2003年,还组织渔民赴南海(海南省)从事捕捞作业,至2005年底,赴南海生产的渔轮共42艘。

    海水养殖业在原有基础上拓展进步,逐步形成以“一箱两菜”(网箱养鱼,紫菜和羊栖菜养殖)为重点的海水养殖格局。2001年,洞头区被列为浙江省深水网箱养殖基地;2003年,洞头区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授予“中国羊栖菜之乡”称号。截至2005年底,洞头区海水养殖已形成浅海、潮间带滩涂、礁岩、虾塘、高位池等多层次,混养、套养相结合的立体型格局,养殖鱼、虾、贝、藻、蟹5大类59个品种。2005年,洞头养殖户还到外地租赁潮间带滩涂承包养殖,拓展事业。

    1997年,洞头渔业总产量就达12.6万吨,实现年人均1吨水产品。2005年,全县渔业总产量15万吨,比1990年增长1.93倍;创产值65739.39万元,比1990年增长9.13倍。渔业的发展带来渔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渔村的繁荣,也促进水产加工品出口供货值的增长。2005年,全县水产加工品出口供货值为5434万元,比1990年增长近5倍。

1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