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区融入温州市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 建设的实施意见

发布日期:2021-08-27 11:43:47 浏览次数: 来源: 字体:[ ]
  • 索引号:
  • 001008003006001/2021-55587
  • 文号:
  • 洞政办发〔2021〕38号
  • 发布机构:
  • 区府办(外事办、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 成文日期:
  • 2021-08-26
  • 有效性:
  • 有效

温州市洞头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洞政办发〔2021〕38号

 

 

 

                   

 

温州市洞头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洞头区融入温州市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

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和防灾减灾救灾“第一道防线”建设的意见》(浙政办发〔2020〕71号)和《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设全国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的实施意见》(温政办函〔2020〕20号)精神,扎实推进全国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先行试点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结合我区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工作要求,到2023年台风、暴雨预报颗粒度细化到街道(乡镇),气象监测站网密度达到2.5公里、高风险区2.0公里,实现灾害高发易发区行政村监测站全覆盖。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到95%以上。预报颗粒度不断细化,实现网格预报产品水平分辨率2.5公里,全天逐小时预报每小时更新,短时临近预报细化到村(社区),突发强对流天气提前预警时效平均达到40分钟以上。气象预警发布更加广泛,突发气象灾害实现分区分类精准预警,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面达到96%以上。紧扣海岛振兴,积极融入洞头海岛振兴产业发展示范项目,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渔农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产品。到2025年,基本建成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现代化气象体系,完善优化气象台站建设,提升突发气象灾害监测、决策会商、信息发布、互联互通能力,扩大气象信息传播覆盖面,提高精细化基础预报效果,完成全国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先行试点的全面建设。实现“四个1”和“四个全覆盖”:“四个1”即气象监测数据1分钟到达桌面,突发强对流天气预警时效提前1小时,精细到街道(乡镇)的台风风险预报提前1天发布,3天以内的网格预报精细到1公里;“四个全覆盖”即灾害性天气监测全覆盖,气象预警信息传播全覆盖,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体系全覆盖,智慧气象融入涉灾部门全覆盖。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建设精准监测预报体系

1.构建高密度立体监测网。加强沿海海上监测密度,在气象灾害敏感区、大风暴雨灾害高发易发区监测盲区加密布设和升级改造气象监测站点,实现大风灾害高发易发区行政村全覆盖。搭建超高频无线微波强降水监测站。加强弱云探测能力,建设毫米波雷达。启动洞头国家气象观测站综合改造工程,提升洞头国家基本气象站监测能力。建设洞头海洋生态气象综合监测基地、微波辐射计、升级高空垂直廓线监测,提高空间探测能力。推进海上激光测风、测雾雷达探测建设,提升海洋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2.细化预报颗粒度。以上级台站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为基础,结合本地实际条件,建立0-15天气象要素预报产品体系。提前 1-3 天发布台风警报,提前48小时发布台风风力和面雨量预报,提前 24 小时发布分乡镇的雨量预报,提前 1-3 小时发布短临预报,短临预报细化到村(社区)。科学设定街道(乡镇)、风险点雨量预警红线,开展精细到街道(乡镇)的台风、暴雨预报预警,建立精细到村的气象灾害致灾风险“五色图”。

3.应用人工智能提升监测预报水平。进一步提高灾害性天气的精细化监测预警能力。共享五岛连桥、330国道、公安、海事等行业视频监控数据流,在“两菜一鱼”产业区、旅游景区、灾害易发区、临港码头、街道(乡镇)全覆盖建设智能识别天气高清探头,组建天气现象智能识别观测网,提升行业关键区域、灾害敏感区域天气监测能力。建立强天气风险智能识别系统,自动根据系统给出的风险指标和定量预报生成精细化预报产品和预警提示,提高洞头强对流天气的精细化监测预警能力。

4.开展气象致灾风险综合监测预报预警。实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立灾害性天气历史个例库。基于洞头“智慧应急一张图”,编制高分辨率的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立基层责任人“自动预警”平台,实况雨量达到预警红线临界值时自动预警,并提供实况和三小时预报分级分类提醒服务。加强综合监测,开展地质灾害、城市内涝、森林火灾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建立联合会商和联合预警机制,提升多灾种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二)加快提升气象服务能力

5.构建气象信息立体传播体系。应用各种灾害预报预警平台,结合广播、电视、网站、微信、微博和手机APP等传播渠道,建立“互联网+气象”预警信息融媒体传播矩阵,实现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和全流程监控。增加百岛洞头APP弹窗发布、农村应急广播、钉钉、浙政钉和洞头移动办公推送等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实现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和全流程监控。应用推广台风预警码,实现洞头“一人一码、感知风险”。

6.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推进气象数据开放共享,将气象数据上传政务云,气象数据全面融入融入城市大脑、数字农业、数字农合联等行业数字平台。强化重大气象活动保障服务,搭建平台开展数字化场景应用,实现全流程管理。探索建立洞头“两菜一鱼”产业区专业气象服务体系,绘制洞头区渔农作物精细化气候区划图,出台紫菜烂苗气象保险地方标准,开展民宿气象保险服务。挖掘洞头气候禀赋,开展国家气候品牌评价,助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

7.提升公共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实施公众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行动计划。推进气象科普文化进工地、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文化礼堂。依托洞头国家基本气象站综合改造工程等建设,建成洞头气象科普型台站。以中小学气象科普为重点,建设1个省级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示范点,1个市级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示范点。充分利用海洋监测预警中心大楼和海洋科普馆等现有资源,开展气象研学活动,创建春泥计划第二学堂,打造市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阵地,建设1个市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全面激发气象科普对全社会公众的吸引力。

(三)加快完善科学气象防灾减灾机制

8.推进区防指监测预警中心建设并实体化运行。加强多部门常态化的联合会商和风险研判,成立区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监测预警中心,并实现应急响应状态下实体化运行,汛前应急演练及常态化联合会商在监测预警中心召开。建立综合监测预报预警信息“一张图”动态更新机制,探索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综合致灾风险研判。依托洞头海洋气象监测预警中心信息平台,建立区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应急指挥中心(备份中心)。

9.推进基层防灾减灾体系融合发展。在实现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创建全覆盖基础上,开展标准示范村(社区)复评改革创新试点,稳步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立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与基层防汛体系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二员合一”,强化预警信息传播、灾情报送等职能。推进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纳入基层全科网格员工作职责和培训考核内容,依托基层治理“四个平台”,建立“网格 +气象”的灾害防御新模式。

10.完善气象安全监管服务体系。强化气象安全监管工作,推进“互联网+监管”,落实“双随机抽查”,进一步落实防雷安全主体责任;加强部门联动及属地防雷监管,开展部门联合检查,并将气象安全检查融入乡镇属地综合检查。利用“互联网+监管”,强化易燃易爆场所、危化企业、旅游景区等重点领域防雷安全监管,将气象安全监管纳入安全生产综合巡查事项,全面推行各类气象安全风险隐患清单化管理。

11.健全预警为先导的联动机制。根据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建立敏感行业、重点领域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认真落实防汛防台抢险救灾能力提升有关工作。根据洞头海洋经济发展需求,气象、应急管理、旅游、交通、农业农村等部门建立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融入海上突发性事件应急体系和生产安全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矿山事故、海洋灾害等应急预案,完善与海事、交运等部门的信息提供和应急联动机制制定海岛旅游气象风险目录,会同文广旅体等部门建立预警信息发布联动机制,加强与农业农村、海事等部门信息共享,建立健全海洋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与公安联合建立大型群众性活动极端天气风险评估制度,围绕洞头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一岛一主题,开展各类重大活动(节日)气象保障服务。

三、重点工程

(一)七大基础项目

1.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提升工程(洞头国家基本气象站综合改造及其配套修缮工程)。

2.灾害性天气雷达监测网建设(建设微波辐射计、升级改造风廓线雷达、激光测风雷达、毫米波云雷达、激光气溶胶雷达及海雾监测雷达等)。

3.加密自动气象监测站网(加密、升级自动气象站,实现站点密度2.5以下,同时在通讯铁塔上布设超高频无线微波强降水监测站)。

4.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开展精细到村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

5.提升人工智能监测预报水平(布设智能天气现象仪,实现街道(乡镇)、重点产业区、主要景区全覆盖)。

6.开展古渔村、半屏同心等未来乡村示范气象保障服务。依托开展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等项目,助力未来乡村示范建设。

7.开展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示范村(社区)复评改革试点。

(二)五大特色项目

1.开展国字号气候品牌评价。申报全国避暑旅游目的地,中国气候康养地等气候品牌。

2.强化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在“浙政钉”架构内,开发面向政府决策部门,如公安、教育、文广旅体等单位的活动全流程气象数字化场景订制项目平台,并依托此平台构建重大活动全流程气象保障服务体系,实现全流程管理。

3.实现主要景区自然生态气象监测数字化展示。强化景区气象服务,建设景区智能生态气象站4个,助力国家全域旅游创建。

4.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气象保障服务。

5.开展海洋环境状态超视距探测。建设1部便携式地波雷达,实现海洋环境状态(如风、浪、流等海洋动力学参数)超视距探测。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洞头区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先行试点建设有关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气象局),区气象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具体负责指导、协调和督促落实先行试点建设各项日常工作,及时破解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发展环境,将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先行试点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内容,借助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等途径多渠道筹措资金。发改、资规及住建等部门要开通绿色通道,保障项目建设审批顺利。有关部门要加强项目资金、绩效和质量监管,全面保障示范区创建项目顺利实施。

(三)强化责任落实。发挥好考绩指挥棒作用,推动先行试点建设工作纳入全区各单位年度考核体系。加强对创建工作的考核督导,适时组织开展工作督查,及时掌握各部门单位、各街道(乡镇)进展情况,推动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附件:1.洞头区建设全国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先行试点工作清单(规定项目)

2.洞头区建设全国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先行试点工作清单(自选项目)

 

 

 

 温州市洞头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8月26日

 

附件1

洞头区建设全国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先行试点工作清单(规定项目)

序号

工作目标任务

建设内容、工作进度要求

投资估算(万元)

责任单位

(标*为牵头单位)

省市级

区级

合计

1

建设灾害性天气雷达监测网

2021年完成1部微波辐射计建设。

/

160

160

区气象局*

区住建局

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区海洋与渔业发展研究中心

有关街道(乡镇)

2021年完成风廓线雷达升级改造。

/

250

250

2022年完成1部毫米波云雷达建设。

/

72

72

2022年完成1部激光测风雷达建设。

/

165

165

2023-2025年,布设海雾观测网,建设基于拉曼、激光、Lora等探测手段的测雾雷达。

/

430

430

2025年完成1部激光气溶胶雷达。

/

200

200

2

建设气象综合探测基地

2021-2023年建设洞头海洋生态气象综合监测基地(一期)。

300

300

600

区气象局*

区住建局

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有关街道(乡镇)

3

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提升工程

2022-2025年完成温州市洞头区基本气象站综合改造及其附属用房修缮工程。

300

/

300

区气象局*

区住建局

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有关街道(乡镇)

4

在大风暴雨灾害易发区、灾害监测盲区等加密建设自动气象监测站网

2024-2025年,建成超高频无线微波强降水监测站13个。

/

7

7

区气象局*

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2025年前,新建自动气象站(含单雨量站)4个;完成所有区域自动站升级改造。

/

72

72

5

细化预报预测颗粒度

2021年完成县级到村的短临预报平台二次开发。

/

10

10

区气象局*

区应急管理局

各街道(乡镇)

编制洞头精细化到乡镇的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规划图集;深化精细到村的气象灾害致灾风险“五色图”。

/

20

20

6

应用人工智能提升监测预报水平

2021年,建成天气现象智能识别观测站13个,实现街道(乡镇),重要产业区、景区、临港港口全覆盖。

共享公安、海事等行业视频监控数据流。

18

40

58

区气象局*

区文广旅体局

区公安分局

区海洋与渔业发展研究中心

7

开展气象致灾风险综合监测预报预警

2021-2023年,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评估业务,强化主要气象灾害影响服务

/

58

58

区气象局*

区应急管理局

8

构建气象信息立体传播体系

2021年,部署应用温州市预警信息短信分区发布平台和省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2022-2023年,建立“互联网+气象”预警信息融媒体传播矩阵,实现预警快速发布“一键达”及预警信息全流程监控和服务效果评估。

/

/

/

区气象局*

区委宣传部

区应急管理局

区大数据管理中心

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9

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项目

每年按照省气象局要求,开展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项目等气象保障项目。

300

/

300

区气象局*

区应急管理局

各街道(乡镇)

10

创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和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示范

2021-2022年建成1个校园气象站,4个农村文化礼堂气象科普示范点。

2025年完成科普型气象台站建设。

/

30

30

区气象局*

区教育局

区委宣传部

区科协

11

推进区防指监测预警中心建设及实体化运行

2021年成立区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监测预警中心,印发运行管理办法,并实现应急响应状态下实体化运行。

/

/

/

区气象局*

区应急管理局

区农业农村局

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洞头海洋预报台

12

推进基层防灾减灾体系融合发展

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修订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管理办法,开展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村示范村(社区)复评改革试点,稳步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区气象服务体系全面融入区应急管理体系,实现“二员合一”。建立“网格 +气象”的灾害防御新模式。

/

/

/

区气象局*

区委政法委

区应急管理局

各街道(乡镇)

13

完善气象安全监管服务体系

强化气象安全监管工作,加强部门联动及属地防雷监管,开展部门联合检查,并将气象安全检查融入乡镇属地综合检查。利用“互联网+监管”,强化重点领域防雷安全监管和掌上执法,纳入安全生产综合巡查,全面推行各类气象安全风险隐患清单化管理。

/

/

/

区气象局*

区应急管理局

区农业农村局

区文广旅体局

区交通运输局

洞头海事处

14

健全预警为先导的联动机制

依托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建立敏感行业、重点领域和大型群众性活动等应急联动机制,依法落实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和社会公众在气象灾害应急中的职责和义务。建立大型群众性活动极端天气风险评估制度。依托“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平台,开展露天活动气象保障服务。

/

/

/

区应急管理局*

区气象局

区公安分局

区大数据管理中心

合 计

918

1814

2732

 

附件2

洞头区建设全国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先行试点工作清单(自选项目)

序号

工作目标任务

建设内容、工作进度要求

投资估算(万元)

责任单位

(标*为牵头单位)

省市级

区级

合计

1

开展国字号气候品牌评价

2022-2025申报国字号气候品牌评价。

/

65

65

区气象局*

区文广旅体局

生态环境分局

2

强化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

在“浙政钉”架构内,开发面向政府决策部门的活动全流程气象数字化场景订制项目平台,并依托此平台构建重大活动全流程气象保障服务体系,实现全流程管理。

/

20

20

区气象局*

区大数据管理中心

区公安分局

3

主要景区自然生态气象监测数字化展示

2021年,在望海楼、仙叠岩、马岙潭、鹿西村4个景区建设智能生态气象站,强化景区气象服务。

/

30

30

区气象局*

区文广旅体局

区大数据管理中心

4

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气象保障服务

宣贯《温州市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助力洞头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

/

/

区气象局*

区发改局

生态环境分局

5

开展海洋环境状态超视距探测

2021-2022年,建设便携式地波雷达,围绕风、浪、流等要素开展探测。

/

80

80

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洞头海洋预报台

区气象局

合计

/

195

195

 

 

 

 

 

 

 

 

 

 

 

 

 

 

 

 

 

 

 

 

 

抄送:区委各部门,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办公室,区人武部,区法院

区检察院,区级各人民团体、新闻单位

温州市洞头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8月27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