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洞头区农业农村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4-12-20 14:50:48 浏览次数: 来源:办公室(政策法规科) 字体:[ ]
  • 索引号:
  • 001008003006014/2024-61993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区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2024-12-2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农业农村局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中央、省、市、区各级党委各项决策部署为导向,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加速谱写兴村富民新篇,入选2024年和美乡村三大行动省级试点,洞头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以全省第一的成绩通过复核。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聚焦稳产保供,端牢端稳粮食饭碗。一是抓好粮油生产。预计全年我区实现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同比正增长,顺利完成全年市对区粮油生产考核任务。二是抓好耕地保护。开展抛荒耕地综合整治利用攻坚行动,三个镇街(含灵昆)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31个图斑、70.73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储备区,完成42个表层样、18个剖面样外业调查等工作,通过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内业测试化验省级验收。三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农产品定量例行抽检200批次和监督抽检202次,合格率98%以上;农产品定性抽检5752批次,合格率99%以上;新增水产品定性检测室1家,灵昆街道农产品定性检测室1家。

(二)深化千万工程,迭代升级和美乡村。一是高标准推进“繁星计划”。按照“运营先行”理念,加快小朴村、东沙村等6个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截至目前,隔头片区、洞头村、东岙顶村已启动招投标,小朴村、东沙村、半屏片区设计方案有序编制中。二是高质量扮靓乡村底色。深化“和美庭院”和“一米菜园”等创建载体,组织开展“一米菜园”创建300余户、和美庭院创建900余户。持续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评定和美乡村“整治优胜村(社)”21个,小长坑村、岙底村、潭头村获评市级整治优胜村,没有村被列为整治滞后村。三是高水平谋划乡村建设。持续深化海岛“千万工程”实践,深度谋划“一县一带一片”乡村连片提升建设,实现“连点成线、串线成片、聚片成面”。本岛片项目已全部完成验收并投入使用,运营情况良好。鹿西片项目已于7月全部完成建设。聚焦农村道路、村容村貌整治提升、设施等短板弱项,分类储备各类乡村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已储备项目45个,涉及资金9980万元。

(三)锚定强村富民,勾画乡村美好图景。一是壮大集体经济。组建农村产权服务中心,推动闲置农房(宅基地)盘活利用,累计激活闲置农房(宅基地)218幢。截至11月,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21405.18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12423.16万元。二是培育“新农人”队伍。加快农业农村领域人才队伍建设,认定“十路人才”621人,获评省级乡村工匠名师2人,培育农创客60人,新增市级农村职业经理人2名。三是落实低收入农户帮扶。持续深化低收入农户“帮扶”行动,累计完成低收入农户益康宝投保1888人、危旧房改造补助3户。前三季度,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7717元,同比增长11.18%。

(四)聚力产业发展,探索高效发展路径。一是产业招引培育。助推渔业产业链条发展,新恒源水产品加工、浙南冷链物流中心相继开工建设,水产品交易市场招商工作有序推进,亿元项目金丰公司海洋牧场全面落地,农业低空经济开启试点。二是强化品牌建设。通过动车、高铁、机场、博览会等多矩阵宣传推广区域公用品牌,“海上花园·百岛洞头”高铁冠名列车在温州南站成功发车。农播电商基地已打造15款洞头特色渔农文旅产品,带动销售额达1000万。羊栖菜获“味美浙江”城市地标美食认定,紫菜上榜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黄鱼岛”创成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基地。三是做好惠企服务。通过拓宽产品研发方向,实现转型升级,浙江石原金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喜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有望上规。全面落实海洋食品产业特色涉企服务,指导企业开展项目申报,定制个性化服务,累计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类问题105个。

(五)坚持强基惠民,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一是推进渔港经济区建设。2024年渔港经济区项目开工5个,完成投资17409万元。现渔岙渔港服务平台完成主体建设,渔岙渔港整治维护项目完成总量54.2%,东沙渔港升级改造项目完成总量56.4%,未来渔港一期完成项目终验,二期完成方案初稿编制,渔港污染物处置中转站完成渔具房安装及设备采购,渔岙渔港避风锚地项目开工建设。二是推进水网安澜提升。截至11月底,完成水网安澜年度投资1.39亿元,力争年底完成1.5亿元。其中洞头区陆域引调水工程一期主体完工,工程二期已进场施工;海塘安澜工程(布袋岙二期标准塘)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提标加固标准塘0.8公里。三是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全力推进一批幸福河湖项目建设,完成农村水系整治4公里,精心打造高标准美丽河湖1条、高品质水美乡村2个、城乡亲水节点4个、滨水绿道5.97公里等幸福河湖标志性成果。今年来收到市河道问题督办件2件涉及问题18个,整改率为100%。截止11月,我区9名区级河长履职优秀率77.7%,合格率100%,优秀率同比大幅度提高。

(六)强化安全监管,构筑海上安全防线。一是强化重点渔船整治管理。创新推出“码头长制”,实现全区92个码头安全责任全覆盖。聚焦渔业安全源头治理,淘汰整治“病老”渔船5艘,整治“船证不符”2艘。更新改造渔船设施设备20艘。持续推进渔船隐患排查“全覆盖”,发现问题隐患1985个,整改率100%。二是开展渔业安全专项执法。深入开展“春雷”、“亮剑2024”及海洋伏季休渔等专项执法行动,2024年,累计开展执法行动281次,出动执法人员2442人次,查获涉渔“三无”船舶103艘(已拆解94艘),司法移送8起28人,办理案件102起,罚款金额99.206万元。三是加强渔船安全保障能力。加速精密智控项目及沿海视频监控“补盲”,今年来,累计完成北斗维修79套,精密智控23套,上线监控点位41个。积极推动“平安护渔”,为大中型渔船配急救药箱、定位设备,已发放示位标1021套,救生圈与急救箱采购就位,6万资金专用于防硫化氢中毒设施,全方位夯实海渔作业安全之基。

二、存在问题

(一)和美乡村建设方面。我区各村拥有的自然资源少,很多地又被圈成了“农保地”、山坡林地成了禁区、浅水滩涂归属国有,能够开发利用的建设用地极少,发展路径受限。部分村社存在“重建设、轻规划”的思想,项目前期申报未经过整体规划,导致后期运营主体缺失,运营能力不足,管护工作跟不上,步入建设-废弃-再建设-再废弃的怪圈。

(二)渔农产业方面。我区加工和冷藏能力相对不足,导致洞头渔业从生产到销售存在多处断点。比如全区水产品加工企业仅14家,年水产品加工能力1.41万吨/年,水产制冷冰库16座,冷藏能力0.52万吨/次,不能满足渔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三)水利投资方面。水利重大项目投资出现“断档”,陆域引调水工程二期、状元南片标准塘除险加固和海塘安澜(北岙后二期标准塘)等重大项目还未开工形成新的投资增量,导致无法支撑全区水利投资稳步增长。

三、2025年工作思路

(一)持续深化海岛“千万工程”。加快推进6个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确保2025年5月前北岙街道、东屏街道各完成1个村庄的建设提升工作。加快实施和美乡村三大行动,分时段、分步骤推进北沙片区、南线片区、望海楼片区等3个片区17个行政村整体提升改造,2025年完成改造各类农房210栋以上,管线序化11个村,村道提升12个村。细化2025年村级集体经济任务,谋划集体经济开竣工项目20个以上,总投资1亿元以上,引导村集体通过投资、参股组建公司实体,以项目联建等形式实施公司化运作,推动村级年收益800万元以上。

(二)大力发展现代化渔农产业。以国家沿海渔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招引建设中心渔港渔货交易市场(综合体),以洞头中心渔港为渔获物的主要上岸点,引导冰鲜船回港,切实解决海鲜价格问题。深入挖掘洞头大黄鱼产业全链,谋划大黄鱼产业优质发展,通过低空经济、文化体验、仓储物流等项目的配套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充分利用金丰、东一栅栏式养殖,探索潮间带养殖贝类的新养殖模式,在藻类养殖空档期推广贝类养殖,进一步提升养殖海区亩均产量。持续深化洞头紫菜产业联合体工作,构建新型为农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并推进紫菜“三位一体”产业试点单元建设。

(三)奋力推进民生水利建设。有序推进洞头区陆域引调水工程二期、温州市洞头区海塘安澜工程(布袋岙二期标准塘)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2025年完成投资1.05亿元以上。全力推进洞头区状元南片标准塘除险加固、梦幻海湾海域清理、重要山塘系统治理、南塘片漫赏风情湾等项目开工,确保水利重大投资不断档。积极向上争项目资金补助,做好专项债和金融工具资金申请,最大限度缓解我区财政压力,2025年计划向上争取中央水利资金8000万元,省补水利资金3000万元。

(四)全面夯实渔业安全底线。从严开展伏季休渔执法管理,严查外省籍渔船非法入渔,打击近岸非法捕捞,全面开展违禁网具清理,有效打击非法捕捞产业链。持续优化“码头长制”运行机制,依托基层网格化体系,全方位提升风险研判精准度与时效性。积极探索渔船公司化管理新模式,逐步破解渔船安全管理“低小散”难题,构建高效、有序的渔业安全管理新生态。建立海上互救奖励机制,组建以编组长为主体的海上互救队,建设沿海岸线补盲、北斗三代更新项目,提升渔船安全信息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