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有所得】洞头区全力打造“家门口”就业生态圈 让海岛群众好就业、能创业——聚焦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系列报道四

发布日期:2024-08-23 16:52:39 浏览次数: 来源:区府办 字体:[ ]

洞头区是全国14个海岛区(县)之一,常住人口15.5万人。近年来,该区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聚焦渔农民转产转业、青年就业创业、群众增收致富等方向,多渠道多层次打造海岛就业生态圈,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2021年-2023年,该区返乡创业就业近万人,城乡居民收入由1.62:1收缩至1.52:1,均衡度居省市前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东岙村获评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

一、以新业态催生新机遇,让渔民渔嫂转产就业有干劲

一是打造“渔家厨娘”新招牌。聚焦游客就地品尝“鲜活海鲜”需求,鼓励留守渔嫂转型“渔家厨娘”,打造厨娘服务中心、厨娘工坊等服务网点,形成上门代厨、团体代餐、食材代买、小吃代做等链式发展业态,培育从业厨娘1200余人,月均最高增收超万元,带动就业超3000人。今年“五一”期间,推出“厝边村宴”,由金牌渔家厨娘团队入驻微景观打卡点,以渔家小吃为村宴增添海岛人气,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超90%,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二是打造“海岛旅居”新工种。聚焦文旅体验、海上休闲运动需求,积极培育非遗工匠、帆船教练员、休闲渔船等新工种,增强渔民转业与旅游发展适配性。如瞄准研学游需求,以本土非遗文化资源为基础,积极培育非遗工匠,打造贝雕非遗工坊、“蘸海”渔民画共富工坊等,制作贝雕、渔民画等文创产品,带动1000多名渔民渔嫂就业。三是打造“休闲经济”新模式。聚焦现代休闲产业兴起热潮,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参与、群众唱戏”致富机制,因地制宜培育沙滩旅游经济、渔港夜光经济。如韭菜岙沙滩文旅项目,通过“政府修复+村企共建”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对乱石滩涂整治开发,打造集娱乐、观光、餐饮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旅游项目,带动附近村庄渔民“洗脚上岸”,开张民宿、渔家乐140余家,家庭人均收入增长50%以上。

二、以优服务营造好生态,让青年就业创业有奔头

一是紧盯需求,丰富引才留才“工具箱”。健全洞籍大学生一人一档数据库,现已入库4293人,定期精准推送政策和岗位信息。推出“青创导师团”“青创直通车”,吸纳企业HR、高校老师、创业带头人等5名行业精英加入,组织开展授课解惑、组团考察等专题活动5场,助力大学生群体找准就业创业方向。深化政校企联动,推行“实习-见习-就业”全链式培育模式,深入开展人岗配对,坚持调查需求、阶段考核、总结反馈三步走,全力做到因岗设人、因才适岗。近三年累计招引高层次青年人才120名、大学生6000余人。二是搭建平台,激活创新创业“动力源”。强化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校地合作,加快推动创新要素转化、创业项目孵化,建立高校人才工作联络站16个,累计开展巡回引才系列招引活动22场,帮助信嘉和公司与浙江海洋大学达成5个羊栖菜产品研发项目。举办首届返乡入乡合作创业大赛,吸引青年返乡创业,成功在鹿西岛打造绿色生态、数字智慧的大黄鱼养殖新模式。打造“青创共富街区”,以“青春市集”模式迅速聚拢人气、形成商气,孵化超200名随时可调度的市集摊主,2023年吸引十万名游客带来百万消费。三是优化服务,构建宜居宜业“生态圈”。充分关注青年“幸福要事”,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活环境,丰富公共服务供给,打造青年公寓、青春巴士等项目,帮助青年扎根创业、安居乐业、建功立业。如聚焦岛外青年通勤出行需求,开通“海岛时光”青春巴士专线,对外打通与大学城、轻轨站的链接,对内实现景区、生活区、校区闭环联通,今年以来累计服务青年超1万人次。

三、以新场景释放新活力,让群众增收致富有盼头

一是创设送技上门场景。结合洞头各岛产业特色,率全省之先推出“大篷车”上岛送技服务活动,搭建就业点单服务平台,根据群众点单需求,推出黄鱼刺身、渔家小吃、民宿管家等技能培训60余项,实现送技到人、送技到店、送技到村。去年以来为近千名群众解决再就业问题,帮助民宿、餐饮等100余家创业实体实现提档升级。二是创设灵活就业场景。建成投用零工市场“城市岛屿”,联合4个离岛零工市场,构建“1+4+N”零工市场模式,目前已举办招聘活动113场次,提供岗位6000余个。以直播拉动共富,依托农播基地、共富工坊建设,提供电商培训、直播场地以及配套岗位,提供全流程主播孵化路径。如85后小伙在东岙村打造的满天星直播电商共富工坊,培训农村电商技能超1000人,带动渔农文旅产品网络销售超2000万元。三是创设科技兴渔场景。依托科技副总、科技轻骑队、科技特派员联盟等力量,举办技能培训8次,指导帮扶企业提升生产技术、研发新产品,创成大黄鱼、南美白对虾等3个农业示范基地,辐射渔农户210户,实现渔农民户均年增收超6.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