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有众扶】洞头区构建精准帮扶体系携手低收入家庭奔共富——聚焦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系列报道六

发布日期:2024-08-23 17:08:09 浏览次数: 来源:区府办(外事办、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字体:[ ]

洞头是温州唯一的海岛区,目前共有在册低收入家庭1681户2726人。今年以来,洞头区民政局通过构建“物质+服务”“生存+发展”的精准帮扶体系,有效促进低收入家庭提质增收。主要做法如下:

一、立体式打造联动帮扶网络,汇聚综合帮扶的新合力

坚持因地制宜和资源集约理念,确保要素保障持续强化,擦亮海岛特色帮扶品牌。一是搭建帮扶平台。采取共建共享模式打造救助服务联合体,实现区、镇街、村社三级助联体全覆盖。区级财政每年提供近100万元用于支持基层阵地运营,通过“阵地+帮扶队伍”,切实将服务延伸至群众家门口,实现“一次求助、综合帮扶”。二是整合多方资源。制定政策、力量、服务三张清单,调整发布《温州市洞头区低收入家庭共富服务包》,累计归集8大类81项帮扶政策。通过“线上+线下”模式,深度整合各部门、群团以及社会力量资源。在线上,通过共享系统精准归集高额医疗费用、慈善项目等帮扶信息,今年以来已收集需求2800余个。在线下,将部门服务阵地与区助联体有效融合,目前已实现8个部门阵地资源共享,如区卫健局的健康小屋、团区委的阳光会客厅、残联的共富工坊等。三是擦亮帮扶品牌。以“兰小草”慈善道德人物为指引,构建“兰草护苗”“兰草爱老”“兰草助残”帮扶矩阵。截至目前,全区已联动21个部门、16家社会组织发布救助帮扶项目33项,统筹资金300余万元,累计提供个性化帮扶服务2200余人次,惠及低收入家庭6000余人次。

二、多维度发力赋能稳定就业,迸发劳动增收的新活力

弘扬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就业理念,积极帮助引导低收入家庭通过就业实现稳定增收。一是以灵活培训拉动“固定学”向“门口学”延伸。打造“城市岛屿”零工市场,累计提供家政护理、民宿管家等技能培训班22次,受益低收入群体500余人。在固定场地培训的基础上,创新举办送技下乡“大篷车”,组织直播带货、保育师等“家门口”技能培训班17次,受益群众860人,助力低收入家庭成员就业205人次。二是以公益性岗位推动“就业难”向“好就业”转变。创新第三方开发公益性岗位机制,新增4大类16种岗位,将公益性岗位扩充到博物馆、社工机构、养老院等。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133个,开发力度位居全市前列。吸纳124名低收入家庭成员进入公益性岗位,人均月增收1700余元。三是以特色工坊拉动“固定就业”向“灵活就业”延伸。充分发挥洞头海洋资源禀赋,创新“渔家厨娘”“渔乡市集”等十大共富工坊,率全市之先制定共富工坊星级奖补办法,累计建成共富工坊85家,帮助2000余名闲置劳动力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实现灵活再就业,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

三、全域化深挖特色产业项目,激发整体增收的新动力

坚持产业引领,以产业带就业促增收,帮助低收入家庭实现整体性增收。一是海岛旅游助力村民就业增收。通过景区开发,引导酒店、餐饮、商铺等多类型主体进驻,带动附近村民增收。如东屏街道东岙顶村,结合仙叠岩-大沙岙景区的开发,为96名低收入家庭成员开发保洁、保安、管理等服务型岗位,实现人均增收2万-3万元。截至目前,全村除因病、因残、因学等无劳动能力人员外,已实现有劳动能力家庭就业全覆盖。二是融合三产助力渔农民生产和经营增收。通过将海岛两菜一鱼养殖、深加工、电商销售三大产业有机融合,带动渔农民有效增收。如打造海洋食品产业园,目前已引入33家企业,增加各类就业岗位300余个。其中星贝紫菜采用“品牌+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霓屿街道正岙村100户养殖户年人均增加收入3000元,间接带动物流、餐饮等相关产业低收入人群100余人实现增收。三是盘活资产助力低收入群体转移性增收。鼓励村集体充分运用乡村振兴共富基金,盘活闲置资产,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如蓝港社区建设“星光海鲜”折股量化项目,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7万元,有效提高转移性增收,低收入农户年增收2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