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两山”实践——携手“碧海蓝天”共奔新图景

发布日期:2023-11-10 16:47:20 浏览次数: 来源:洞头区 字体:[ ]

新城二期海堤。

七彩洞头村。

韭菜岙沙滩音乐节。



“要特别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好山体、岛礁等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    ——节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近日,自然资源部公布我国“和美海岛”名单,洞头岛成功上榜。据悉,和美海岛创建示范工作是由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的一项国家级创建示范活动,集中展现了全国海岛岛绿、滩净、水清、物丰的“和美”景象。此次全国仅33个海岛上榜。


“以海为美,拥海而兴”。多年来,洞头依靠海洋环境优势,做足“海”字文章。来看一组时间线:2012年,获批成立洞头国家级海洋公园;2013年入选第六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入选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14年获得国家生态县称号;2015年,洞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2016年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国首批开展蓝色海湾整治;2019年,洞头再次入选全国蓝色海湾整治工程;2022年12月16日,温州洞头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二期工程通过专家组验收;“洞头诸湾·共富海上花园”EOD项目取得国开行授信23亿元,成为全国首个海洋环境综合治理类EOD项目……


特别是2016年、2019年洞头两次被选入全国蓝色海湾整治工程,可以说是洞头环境建设的历史性转机之一,洞头人民齐心协力,让这里的海湾重新焕发生机。


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是国家“十三五”“十四五”重大海洋工程之一,是加快近岸海域综合治理、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统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职责的重要途径。


“一个恢复的蓝湾不仅能使以它为家的植物、动物和人们受益,而且还将对周围地区和沿海产生积极的影响。”洞头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昌达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蓝湾修复计划将重点放在几个关键的恢复领域。


例如,为修复受损蜕化的海洋生态系统,洞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施“破堤通海”工程,通过拆除曾经让洞头实现陆海相连的灵霓大堤霓屿侧坝头247米,重构200多米宽的生态海沟,将被人工隔开15年的“两片海”重新联通,加强海水交换,恢复鱼虾繁衍栖息地。


而破堤通海只是海洋生态修复一个新开始。通过逐步实施海岸湿地保护、生态海堤修复、退养还海等工程,洞头走出一条从用海、护海到养海、还海的生态文明的发展新路。


据介绍,洞头通过打造“十里湿地”,种植千亩红树林、百亩柽柳林,形成全国唯一的“南红北柳”生态交错区,构筑了潮间带,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海堤”,将15公里硬化海堤修复成为“堤前”湿地带、“堤身”结构带、“堤后”缓冲带,形成了滨海绿色生态走廊。创建一个由“十里湿地”“生态海堤”“沙滩恢复”“筑巢引鸟”工程组成的立体网络,不仅丰富了生活旅游,也为涉水鸟类,两栖动物等各种物种提供栖息地。


同时,洞头开展“退养还海”,全面清退污染严重、效益低下的传统网箱6000余口,推动传统渔业向都市休闲渔业转型。实施“渔港疏浚”,激发了渔港经济活力。


此外,洞头通过复原沙滩岸线,共修复10个被过度挖掘、侵蚀蜕化的沙砾滩,面积达15万平方米,累计修复岸线22.76公里,恢复了岸线亲水功能。


按照“保护、修复、提升”三大原则,“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人和”的“海上花园”美丽景象正在显现。


科学评估利用

实现环境效益最优化配置


为了对蓝色海湾整治修复效果进行科学评估,洞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蓝湾指数评估规范,建立了8个方面16个指标的评价体系,被认定为评价蓝色海湾整治的行业标准。

同时,洞头在全国县一级率先出台了《温州市洞头区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管理试行办法》,吸引有效投资300多亿元;构建蓝湾生态司法保护机制,2020年联动三地法检两院,发布浙江省首个海湾生态司法保护协作机制;落实湾滩长制度,68个湾滩全面覆盖,“海霞妈妈”等志愿者队伍参与生态治理,保护美丽蓝湾成为全民自觉行动……洞头蓝色海湾整治修复工作两次入选国家级试点,向全国蓝色海湾整治修复推出洞头智慧和洞头经验。


“碧海蓝天也是金山银山”,成为洞头群众的口头禅。这源于洞头蓝湾行动带来了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数据为证,通过蓝色海湾整治,洞头修复海洋生态廊道16公里、沙滩17万平方米、滨海湿地86公顷,“南红北柳”年固碳近200吨,紫菜、羊栖菜年吸碳近14000吨,为实现“碳中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蓝色海湾”逐渐转化为“蓝色经济”,蓝湾行动大幅提升了洞头的社会发展前景。近年来,洞头区借助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打响生态品牌,利用生态“杠杆”撬动了产业崛起、海岛振兴,落地开工亿元项目30个,总投资449亿元,激活29个烂尾项目,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增速居温州市第一。


通过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区635.7平方公里,分区分类制定了管控措施。依托可开发滩涂、沙滩、渔港等13类海洋资源,积极探索海洋版“两山银行”,不断完善海洋产品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给传统渔业也带来了更多机遇,积极探索从捕捞到海洋生态养殖的新发展模式,运用最新的声波养殖等技术,推动现代渔业向深海养殖、装备式养殖转型。


目前,已形成智能渔城、生态牧场、蟹公寓等养殖新模式,搭建从“浪尖到舌尖”运营平台,创成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区、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集齐中国紫菜之乡、中国羊栖菜之乡、中国生态大黄鱼之乡三张国家级金名片。


绿色发展带来的好消息更是持续不断。近期浙江省财政厅公布了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结对促共富示范创建、区域协调、绿色转化等三项财政专项激励资金竞争性分配的入围名单,洞头区名列其中,并成功获得1亿元绿色转化财政专项激励。


根据《洞头区绿色转化财政专项激励政策实施方案(2023-2025年)》,未来三年,洞头将以“打造海岛保护最佳实践地、打通三大转化通道”为重点任务,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转化”两大类共16个项目为实施路径,高质量打通绿色转化通道,突出抓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整治修复、海洋蓝碳开发、渔村产业共富、生态赋能旅游等“五大工程”,实现碧海蓝天向金山银山的高质量转化,打造绿色转化促进共同富裕的海岛样板。


释放碧海蓝天

赋予群众幸福生活新期盼


碧海蓝天也是金山银山,蓝湾整治提升的是环境,更带来了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期盼。


在洞头东岙村,一片长100米、宽135米的沙滩在完成改造后,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沙滩,焕然新生。此后,附近曾经靠出海打鱼为生的村民,在沙滩周边自办了民宿,开起了餐饮酒店、超市。在沙滩的勾连下,人海相亲相近,小渔村也由此兴盛起来。在这个陆域面积仅0.35平方公里的东岙村,已先后开出96家民宿、17家餐饮、28家商铺,直接从业人员200余人。


类似东岙村的精品民宿村落,洞头已经形成15个,有民宿近500家、床位5000多张,近5年接待游客超过3000万人,年均增长20%。同时,帆船帆板、邮轮游艇、休闲海钓等海上运动业态也在不断涌现,成功举办国际铁人三项赛、全国海钓、帆船邀请赛等品牌赛事,全国海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落户洞头。


此外,洞头还通过紧盯重大项目、搭建产业平台、拓展融资渠道,不断创新民营经济参与“海上花园”建设新模式,按照“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探索出台了《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建设管理试行办法》,指导社会资本参与沙滩修复、海湾治理、湿地保护、海洋生物资源恢复等七方面海洋生态修复工作。通过赋予海洋生态资源适度开发与经营权,创新投融资保障,撬动资本下乡,吸引10多家民营企业参与投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实现从政府“孤军奋战”到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转变。


如洞头将生态修复后的韭菜岙沙滩租赁给文旅公司管理,在企业承担设施维护、海洋垃圾清理及补沙等工作条件下,赋予一定范围的沙滩经营权限,不仅减轻地方政府对沙滩后续维护的成本,同时打造出“网红旅游效应”,让企业享受海岛保护释放的生态红利。


“2019年,我带队来附近训练,发现原来是一片乱石滩涂的韭菜岙,竟然成了一片干净整洁的沙滩。”韭菜岙沙滩现负责人杨森权回忆起初遇韭菜岙的情景,在洞头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他立即承包了沙滩,引进热气球、海上飞人、帆船等海上项目,推出烟火秀、沙滩音乐节等活动。5万平方米的沙滩,日均游客接待量最高达到2万人次,每年为周边带来创收超100万元,直接带动半屏片区就业200余人,群众年均收入实现翻番。


数据显示,洞头老百姓工资性、财产性、经营性收入大幅增长,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58,均衡度排在浙江前列。最可喜的是,更多的年轻人开始回到洞头,据统计,近几年每年有上千名大学生回乡创业,常住人口比十年前增长了22%。